第二人生,6個他們的故事

《經濟日報》採訪退休期不同的6位代表人物,分享面對人生下半場的準備與心理調適,他們有人在職涯高峰選擇放下,轉身過自在的退休生活,有人堅持完成人生未竟願望,有人堅持工作到最後一刻,面對不同選擇,他們想什麼?

英國經濟事務研究所做過一份流行病學研究,發現退休人士的健康跟精神狀況,會在短期內因工作壓力解除,而改善小幅回升,但到了中長期,自評健康狀況佳的人減少了四成,出現憂鬱症狀的風險則增加四成。

儘管憂鬱的原因很多元,不能概推是退休造成,但退休確實面臨自我價值調適。

六個退休故事

王振堂

王振堂

林文伯

林文伯

李學寒

李學寒

盧進忠

盧進忠

劉秀枝

劉秀枝

靳秀麗

靳秀麗

心理諮商師靳秀麗建議,退休準備可以提早到40~50歲中年危機浮現前展開,多數人面對退休,只考慮經濟跟體力因素,往往忽略心理健康的準備,但這是幸福感最重要的基石。

失智症權威劉秀枝在她寫的《愛上慢慢變老的自己》一書中,歸納出快樂退休 9 大秘訣。

快樂退休 to-do list

越早準備好

沒有職銜的心理調適

從事兼職或全職工作

擔任志工

終身學習

延續既有嗜好,也培養新的

多運動

旅遊

多與親友晚輩相處

而退休者第一個面對的衝擊是來自身分失落,靳秀麗建議,透過「價值澄清」重新定義「我是誰」,不依賴外在評價,找出自我價值並轉化角色,重新梳理生命故事找到未竟的夢想,甚至早在退休前就建立多元人際連結,都能讓退休者在需要時獲得親友情感支持。

做好準備,才能實現「自主老化」,過有選擇性的老年。「雖然老了,不能爬山,但還可以走路」而不是「都老了,還能做什麼?」靳秀麗說。

隨時保持認知、情緒、行爲的彈性,保持好奇心,願意嘗試新事物,纔不會讓生活越走越窄。

在健康面,劉秀枝建議退休後身體有病痛,輕症即就醫,避免變成重症擴大醫療支出,老人獨居前提是要具備獨立經濟能力,並提早爲醫療及照護費用做儲備,也要預防疾病,無病則要多運動,保持身心最佳狀況。

劉秀枝指出,退休後唯一超出預期的,是醫療相關支出,由於醫學進步,過去不能治療的疾病,現在或許已有醫學突破,但多半需要自費,其次,人生下半場,可能需要看護長照支出,這部分也是她退休時沒料到的可能開支,應該要包含在醫療儲備金內。

臺灣進入超高齡化社會

65歲以上人口

45~64歲

25~44歲

15~24歲

單位:萬人

200

400

600

800

2015

2025

2035

2045

(年)

0

734

663

416

153

注:2025、2035、2045年皆爲預估值

資料來源:104人力銀行

劉秀枝指出,退休後唯一超出預期的,是醫療相關支出,由於醫學進步,過去不能治療的疾病,現在或許已有醫學突破,但多半需要自費,其次,人生下半場,可能需要看護長照支出,這部分也是她退休時沒料到的可能開支,應該要包含在醫療儲備金內。

劉秀枝做過三年陽明山生態解說員,同樣感受當志工也不容易,除申請外,還得通過面談,最後是半年訓練才能順利參加,也鑑於競爭激烈,她最後選擇競爭者較少的「英語」解說員而入選,至於紅毛城解說員,則即便她是教授也被刷掉。

104人力銀行品牌公關洪德諭指出,建議職場工作者不管爲了職涯或興趣,積極找出自己的人生第二曲線。

一般而言,30~40歲是人生職涯第一個高峰,後續可能緩步下降,但透過多元興趣,可以培養下一個人生曲線。

靳秀麗也同樣建議,退休族可以培養第二專長,開外掛讓自己增加爭取退休志工競爭力。過去一般人認爲志工不支薪,應徵者少,但如今隨高齡化社會來臨,知識型志工名額競爭也變得激烈。

中老年人擔任機關或社會團體志工比例

不包含個人自發性志工

單位:%

12.5 —

10.0 —

7.5 —

5.0 —

2.5 —

0

7.5

11.5

10.9

5.3

58-59

60-64

65-74

75以上

(歲)

資料來源:衛服部112年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

有趣的是,高幸福感退休族羣,不約而同都從在職時期就參加多個社團,有些甚至已持續參加20~30年,這也使退休後雖職業身分的轉換,但朋友圈互動卻能維持一樣品質。

工作退休未必是生活中退休,人生中場,可以選擇投入新角色工作到最後一刻如靳秀麗一樣;也能發揮志工專長,如盧進忠一樣思考如何槓桿資源幫助更多人,或是跟劉秀枝一樣行程滿檔、享受活躍生活;或參考王振堂選擇,把重心放在照顧健康與生活;甚至如林文伯,實現年輕時未竟的夢想。

退休後的第二人生,不是等待終點,而是一段由自己編寫方向的新劇本。

王振堂

放下世界級商戰恩怨書

王振堂的6字真言幸福白皮書

林文伯

不能沒有矽品,也不能讓圍棋消失!

林文伯的棋王人生

李學寒

商場不是修羅場

李學寒把人生當成一場修行

盧進忠

登出被工作追着跑的第一人生!

盧進忠從「廁所先生」找啓發

劉秀枝

每一天都很幸運!

劉秀枝退休18年活出富足時光

靳秀麗

媒體人到心理師

靳秀麗:慢慢走比較快

文字|王鬱倫

編輯|林語柔

設計|林庭毅

工程|林鬱軒、連政瑋

企劃|陳彥甫

監製|蔡美玉、曹正芬、簡正一、楊孝義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