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中拉人權圓桌會在巴西舉行,與會專家:“中國經驗”可促進拉美人權事業發展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赴巴西特派記者 樊巍】當地時間7月25日,第二屆中拉人權圓桌會在巴西聖保羅舉行。共有來自中國及拉美和加勒比地區20個國家的130餘位代表參加此次圓桌會。與會外方專家向《環球時報》記者表示,許多國家在捍衛人權的問題上都做出過各種表述,但鮮有國家像中國這樣在衆多領域爲人民提供實現自身發展的具體條件。“中國經驗”可以促進拉美國家人權事業的發展,尤其是在通過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
此次圓桌會主題爲“中拉命運共同體與人權事業發展”,與會的20個國家的人權領域官員、專家學者及有關社會組織、智庫、媒體代表就數智時代的人權保障,環境、氣候與人權,中拉對全球人權治理的貢獻等議題展開討論,取得廣泛共識。
中國人權研究會副秘書長王琰文25日在圓桌會開幕式發表致辭時表示,當前,一些地區衝突依然此起彼伏,平民死傷人數幾乎每天都在攀升;全球發展不平衡問題仍在加劇,數億人民依然忍受着貧窮飢餓;全球數字治理赤字下,人權遭受新形態危機。國際人權事業既迎來新的機遇,也面臨嚴峻的挑戰,各國唯有團結協作,才能維護世界和平穩定,促進全球發展繁榮。
“我們怎能接受那些製造日益嚴重不平等的政治經濟體系的國家自詡爲人權捍衛者?又怎能容忍那些製造貧困的制度來評判哪裡存在人權侵犯?”南方共同市場議會人權委員會主席維多利亞·安娜麗婭·頓達·佩雷茲在主旨發言環節表示,拉美國家必須朝着重構人權的概念邁進,人權應當與“人們能夠有尊嚴地生活並實現自我發展的基本物質條件”相關,只有從基本需求出發,才能真實衡量一個國家對人權的尊重與保障程度。
“從這一視角來看,中國的發展道路不僅成功幫助數億人民擺脫貧困,這一偉大成就本身就是對人權和人類尊嚴的有力捍衛。同時,中國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更爲全球治理貢獻了以人權爲核心的新視角。”佩雷茲認爲。
“中國如今已徹底消除了國內的極端貧困現象,這足以表明中國尊重人權。”巴西中國問題專家、弗魯米嫩塞聯邦大學法學院教授高文勇25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爲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活條件,這就意味着中國政府尊重並保障所有人渴望的基本人權。與之相反,有很多國家宣稱捍衛人權,但實際上,它們並沒有在衆多領域爲人民提供促進自身發展的具體條件。他進一步表示,中國在人權事業建設上所取得的成功經驗,可以很好地幫助拉丁美洲人權事業發展,尤其是通過基礎設施建設爲改善人權狀況創造條件。
會議當天,主辦方還圍繞“數智時代的人權保障”“環境、氣候與人權”“中拉對全球人權治理的貢獻”分議題舉行了三場平行分論壇。環球時報社副總編輯白龍受邀參加此次分論壇活動,並向與會國家代表分享了媒體視角下,中國通過綠色發展和生態保護促進人權事業發展的故事。
“人的權利是多樣性的,同時有些權利是普遍性的,綠色發展就是其中重要內容。”白龍表示,近年來,全球南方在綠色發展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努力與成果,而這恰恰是西方主導的人權敘事試圖淡化的內容。主動跳出人權問題政治化的敘事邏輯,從綠色發展視角講好人權故事,是中拉攜手推進人權事業發展的重要一環。
本屆圓桌會還發布了《中拉人權交流合作聖保羅共識》,並宣佈啓動“中拉人權研究合作網絡”。據瞭解,該網絡旨在以學術交流爲紐帶,搭建中拉人權研究領域的常態化合作平臺,通過信息共享、聯合研究、人才培養、經驗互鑑等方式,推動中拉人權事業的共同發展,併爲全球人權治理體系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提供新的智慧與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