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新勢力 | 民營房企邦泰8天連拿5地,他是何方神聖?

近期,川系房企邦泰集團在官微裡連發四張大紅色“拿地喜報”,慶祝其在短短8天內拿下了5宗地塊。

民營房企這樣豪氣拿地,在行業內已經很罕見了。

在過去三年的房地產行業深度調整期,這個起家於四川樂山的民營房企以激進姿態逆勢擴張。今年1-4月,邦泰已經斥資50億元斬獲13宗地塊,在拿地榜單上和衆多央國企位於同一陣營。

當下,多數房企的投資戰略都是收縮與聚焦,只投幾個核心城市的核心區域,但邦泰卻有一套自己的打法。它深耕中西部,除了在省會城市不斷拿地,也新進駐三四線城市,包括忻州、延安、上饒等小城市。這一套反週期的錯位拿地模式疊加其超過行業平均水平的投銷比,既爲民營房企生存路徑提供了新樣本,也有可能埋下一定的現金流風險隱憂。

逆流而上的民營房企

8天連奪5地,川系房企邦泰集團最近話題度拉滿。

在克而瑞發佈的今年1-4月房企拿地榜中,邦泰集團排到了全行業第13位,拿地金額50億元,新增土儲貨值104億元,這已經接近邦泰去年全年的拿地量——去年全年邦泰耗資59.6億元拿下了131.2億元的新增土儲。

這份拿地榜單中排名靠前的房企幾乎都是央國企,若以民營房企計算排位,邦泰集團可以排民營拿地榜第二位,僅次於總部位於杭州的濱江集團(新增土儲275.3億元)。

作爲民營房企拿地的“狀元”和“榜眼”,濱江和邦泰的拿地邏輯卻十分不同。濱江的新增土儲依然聚焦於核心新一線城市杭州的核心區域,這也是從去年開始大多數仍活躍的房企都在遵循的投資思路,即聚焦收縮於核心城市的核心地塊。

而邦泰卻“不走尋常路”,給出了一個“錯位打法”。

今年1月至今,邦泰集團已經斬獲13宗地塊,分別是:山西省忻州市雁門大道約91畝地塊、四川省德陽市旌北新區河東片區102畝地塊、雲南省昆明市西山區滇池路板塊31畝地塊、昆明市呈貢區龍城街道79畝地塊、昆明市呈貢區斗南板塊約34.5畝地塊、陝西省西安市曲江新區35畝地塊、湖北省武漢市青山區約51.5畝地塊、 陝西省延安市新區115畝地塊、重慶奉節64畝地塊、江西省上饒市88畝地塊、江西省南昌市紅谷灘區69畝地塊、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江南區34畝地塊、安徽省蕪湖市經開區64畝地塊。

細看邦泰所佈局的市場,既包括昆明、西安、武漢、南昌、南寧等中西部省會城市,也包括忻州、德陽、延安、上饒等三四線城市。

去年邦泰拿的地塊也類似,除了南寧、西安、南昌、合肥等中西部省會地塊,還有樂山、宜賓、玉溪、延安等三四線城市地塊。

其中不少區域市場是目前的頭部央國企不再關注的,卻是邦泰熟悉的生態位——畢竟這家川系房企2007年從小城市樂山做項目起步,其後又將總部安在了“西部第一省會”成都。

實際上,今年已經是邦泰大舉擴張的第三年了。2022年以後土拍市場主角變成了大型國央企和地方國企,參與拿地的民營開發商寥寥無幾。但2023年邦泰拿地21宗,去年又拿地22宗,邦泰的投資並不侷限於四川本土,而是全國化擴張,首進了不少新城市。

尋找三四線城市“潛力股”

房地產研究機構克而瑞認爲,受到行業下行調整、需求透支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三四線土地成交自2020年以後持續下滑,諸多三四線土地無人問津。

不過,邦泰這樣逆勢擴張的民營房企,似乎正在三四線市場中尋找“價值窪地”。

從其拿地投資動作可以看出,邦泰在持續進入兩種類型的三四線市場——一種是邦泰此前已經進入的市場,對小城市競品進行“降維式打擊”,項目的銷售結果驗證了路徑的可行性;二是具有一定產業資源的經濟強市。

比如山西忻州,2021年,邦泰首入忻州打造了邦泰天譽項目,當時就賣得不錯,首開賣了200多套,第二批次開盤首日賣了120多套,三批次開盤一小時賣了1.5億元,去年這個樓盤首批次還實現了提前35天交付,成爲忻州近年來首家交房即交產權證的項目,所以今年邦泰選擇再度落子忻州。

2021年時邦泰就進入了陝西延安市場,4年期間開了5個項目,市場效果也得到了驗證,因此今年邦泰再度斬獲延安地塊。

而邦泰今年新進入的三四線城市,則都具備一些產業上的亮點。比如江西上饒,這座城市以“四省通衢” 之位連通四方,滬昆、合福高鐵在此交匯,2小時直達杭州、福州,4小時貫通長三角、珠三角,2024年GDP達3720.9億元,在江西省內位居第4位,上饒依託千億級光伏產業集羣,晶科能源全球組件出貨量連續多年蟬聯榜首,數字經濟產業園集聚華爲、阿里等頭部企業,被稱爲“光伏之城”。

另一個邦泰拿地的城市——安徽蕪湖,去年GDP達到5120億元,增速高達9.2%,近年來蕪湖立足自身製造業基礎,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高端裝備製造、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去年其工業產值增長18%,新能源汽車銷量同比增長232%。

克而瑞認爲,在三四線投資退潮的大背景下,仍有少數城市、核心地塊對房企有一定的吸引力,綜合來看,僅有投資前景較明朗的城市疊加自身區位優勢明顯的地塊,才能夠在市場轉冷的環境下保持較高的吸引力。無論行業整體如何低位運行,仍有具備拿地實力的房企持續狩獵優質地塊。

不過,逆勢擴張的邦泰雖然拿地步伐激進,但銷售額上升幅度並未跟上。去年邦泰拿地耗資59.6億元,全年全口徑銷售額168.9億元,拿地銷售比爲0.35;今年前四個月,其拿地金額達到50億元,銷售額僅爲70.9億元,拿地銷售比高達0.7。

而在目前的市場行情下,“以銷定投”是多數房企投資拿地的策略,即拿地金額受到銷售金額的限制。

在業內,“拿地銷售比”數值一般來說低於0.4,以確保企業的現金流安全。根據克而瑞統計,2020年百強房企的拿地銷售金額比爲0.37,而隨着三道紅線的公佈,2021年及2022年,百強房企的拿地銷售比連續下降,分別下降至0.25及0.18,2023年這一比值回升至0.21,但2024年前三季度這一數值則下降至0.15。而頻發紅色拿地喜報、在中西部多個二三線城市攻城略地的邦泰,其投銷比已經來到了一個高位,這或許給其後續發展埋下一層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