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屆生命和平大學冬季學校圓滿落幕 爲地球生態努力

每次線上課程開始前,都會先體驗禪修。(圖/靈鷲山佛教教團)

生命和平大學創辦人、靈鷲山開山住持心道法師感謝所有師生熱烈參與。(圖/靈鷲山佛教教團)

第5屆生命和平大學線上冬季學校13日晚間圓滿,來自全球各地的學者專家、研究生,深入討論交流分組報告,激盪未來永續思維,期盼用靈性覺醒的種子爲地球貢獻一份心力,共創生態新願景。

生命和平大學(ULP)籌備處打造全球永續對話平臺,今年邀請德國慕尼黑大學、帕紹大學、腓特烈港齊柏林大學,奧地利林茲天主教大學、約翰內斯開普勒大學,希臘亞里斯多德大學、美國耶魯大學等教授,及德國巴伐利亞企業家,發表演說或參與座談,師資羣各有不同專業背景,跨國界、跨領域,陣容堅強。

冬季學校課程3月9日開學後,以「環境轉型與社會經濟正義:靈性資源的新觀點和動力」爲主題,就意識與覺知、治癒地球、科學與技術實踐範例3個層次,展開系列線上課程,透過7場專題演講及2場座談會,提供思維的廣度與深度。

生命和平大學創辦人、靈鷲山開山住持心道法師,在每次上課前都會帶領禪修,讓線上所有師生靜心展開課程與交流,並上線聆聽專題演講或研究生報告,給予支持與勉勵。

心道法師閉幕致詞時,感謝這份連結,爲了地球平安、人類永續雲端共聚,討論如何與地球共生、如何與環境相依共存,稱讚所有參與者都很有愛心與良知。並強調靈性就是良知的分配,要如何善用科技工具,讓靈性覺醒接軌世界,達到經濟循環,值得省思。

今年的課程非常精彩,學術理論與技術應用性兼具。奧地利林茲天主教大學教授羅森伯格及德國慕尼黑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大學的社會倫理學者福特教授,均從基督宗教的觀點出發,呼籲人類用清淨慈悲的凝視與萬物相連,並對自然、他者與未來世代負起具體責任。

馬來西亞大學拿督榮譽教授巴哈魯丁以伊斯蘭教義爲基礎,提出人類對地球的守護責任,強調生態正義、跨宗教合作與可持續發展的緊迫性。耶魯大學教授塔克以「生態文明與中國傳統思想」爲題,提出儒、釋、道傳統思想對當代生態文明建構的深刻啓示。

耶魯大學宗教與生態計劃共同創辦人格林教授,深入剖析原住民對自然的關係性理解,提出其對當代生態危機的潛在貢獻。德國慕尼黑大學珀佩爾教授從感官經驗出發,融合個人經歷與哲學、科學,探討靈性與感知之間的關聯。

座談會也是熱烈交流,第一場邀請奧地利林茲約翰內斯開普勒大學教授格雷林及奧地利齊柏林大學教授維蘭德,從關聯經濟學觀點,探討企業如何創造共享價值與負起對環境保護的社會責任。第二場由德國帕紹大學教授加梅里斯主持,從地理和法律條件探討生態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