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晚年回憶:淮海戰役我是總指揮,爲何所有人都認爲是粟裕?

在解放戰爭的三大戰役中,遼瀋、平津都是以多勝少,唯獨淮海戰役是以少勝多。

此役,我軍以60萬對陣國民黨軍80萬,殲敵55餘萬人,創造了中外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奇蹟。

斯大林在得知淮海戰役的戰果後,當即便在筆記本上寫下了這樣一句話:“60萬戰勝80萬,奇蹟,真是奇蹟!”

而作爲這場戰役的主要指揮員之一,粟裕也得到了毛主席很高地評價:“淮海戰役粟裕立了一等功!”

但鄧小平晚年時卻表示:當時淮海戰役的總指揮是我和陳毅而非粟裕,但在所有人的印象中都是他。

事實上也確如鄧公所說,淮海戰役的總指揮確實不是粟裕,但爲何在世人眼中,粟裕就是淮海戰役的總指揮呢?

此事還得從大戰前夕說起!

1948年9月24日,即“濟南戰役”的第八天,粟裕給毛主席送去了一封絕密電報,說濟南戰役不日即可完全結束,建議下一步就可發動淮海戰役。

所以,粟裕其實是提出“淮海戰役”概念的第一人。

不僅如此,他還將這場戰役分成了兩個階段,並考慮到戰役勝利結束後,全軍轉入休整。

這也就是說,上一場戰役還沒有結束,粟裕就已經在考慮下一場戰役了,並且已經做好了初步規劃,甚至已經考慮到了勝利後全軍下一步的計劃。

也難怪很多人都稱其爲“戰神”,僅從此戰略眼光、戰略格局上看,粟裕完全配得上這一稱呼。

很快毛主席就接受了粟裕的建議,並於25日晚上7點,致電華野司令部:

當然了,想要取得淮海戰役的勝利,光靠華野一己之力恐難完成,於是,原來只是在戰略上配合作戰的中野也參與了進來,直接在戰役上協同作戰。

不過,兩大野戰軍協同作戰,該由誰來指揮呢?

按照常規的方法,誰在這個戰場上指揮的部隊多,誰的實力強大,誰就擁有這個戰場的指揮權。

當時粟裕指揮的華野擁有15個縱隊,加上暫歸粟裕指揮的中野第十一縱隊共有16個縱隊,但劉伯承、陳毅、鄧小平指揮的中野僅有4個縱隊。

按照常規,此次戰役的指揮權非粟裕莫屬了,更何況他還是率先向中央提出此戰役的人。

然而,在指揮權問題上,粟裕卻沒有表現出多大的興趣,相反,他還主動向中央申請,讓陳毅、鄧小平統一指揮淮海戰役。

這表現出了粟裕顧全大局、不計較個人得失的優秀品質,更彰顯了身爲一個共產黨員的坦蕩胸襟。

在粟裕的建議下,中央很快便下達命令:“整個戰役統一受陳、鄧指揮!”

不過,作爲淮海戰役的總前委書記,鄧小平也給予了粟裕臨機處置的一切權力。

1949年1月10日,隨着黃百韜兵團、黃維兵團和杜聿明集團等相繼覆滅,我軍終於取得了淮海戰役的最後勝利。

此役共歷時66天,總計殲敵55餘萬人,基本解放了長江以北的中原和華東地區,使國民黨“首都”南京處於我軍的直接威脅之下,蔣家王朝的統治已經到了搖搖欲墜的地步。

淮海戰役,是古今中外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之一。對於此戰,粟裕曾這樣說道:

儘管淮海戰役的總指揮是鄧小平和陳毅,但我們不難發現,真正作出關鍵性決策的是粟裕。

正因如此,在此戰後毛主席還給予了他很高的評價。同時這也是爲什麼很多人都認爲淮海戰役是粟裕指揮的原因所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