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熱單週病例創新高 醫曝「3至7天最關鍵」:補水很重要
國內上週新增12例境外移入登革熱病例,創下今年單週最高紀錄;醫生提醒,有持續嘔吐、嚴重腹痛、呼吸困難、出血、四肢冰冷溼黏或意識狀態改變等症狀,須立刻就醫。(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依疾病管制署資料顯示,國內上週新增12例境外移入登革熱病例,創下今年單週最高紀錄;金門地區今年雖尚無病例,但近期受低壓帶影響連日降下大雨,有利於病媒蚊生長,衛生局醒民衆雨後務必落實「巡、倒、清、刷」,巡視住家周遭環境及家戶內是否有積水處,將積水倒掉,以避免病媒蚊孳生,降低登革熱等蚊媒傳播疾病感染及傳播風險。
衛福部金門醫院急診科主任戴克穎指出,登革熱感染初期會有發燒、頭痛、肌肉或骨頭痠痛等現象,部分患者會感到食慾不振。此外,噁心、嘔吐、腹瀉等也是常見症狀,上述症狀都容易使病患因水分流失處於缺水狀態。多數人感染初期補充水分並多休息,可以自然痊癒,但部分病患,尤其是曾感染過其它型別病毒,又感染到目前流行的第二型病毒,或是年紀大、有糖尿病等慢性病,都是引發登革熱重症的高危險羣。
戴克穎表示,雖然引發重症確切的因素尚未完全明瞭,但多數研究顯示,病患因微血管的通透性增加,造成血管內的血漿滲漏至血管外,導致休克與後續的併發症,是造成重症與死亡的重要原因。
戴克穎說明,登革熱病程可分爲發燒期、關鍵期與恢復期,病患血漿滲漏的狀況,多數發生於即將退燒,如發病後三至七天間,如處置得宜,沒有引發其他併發症,這種現象通常只會持續一至兩天,接着會自行恢復。因此這段關鍵的血漿滲漏期,提供病患足夠的水分,矯正體內的缺水狀態,是登革熱治療的重點。
戴克穎強調,如醫師評估病患身體狀況許可不需要住院,民衆回家後可多喝水,並請留意是否出現警示徵象,一旦有持續嘔吐、嚴重腹痛、呼吸困難、出血、四肢冰冷溼黏或意識狀態改變等,必須馬上回醫院接受治療。
隨着登革熱疫情升溫,坊間防蚊產品跟着熱賣,網路上也出現民衆分享治療偏方,如喝紅芭樂汁或順勢療法等。醫師提醒,目前登革熱尚無特效藥及疫苗可用,這些治療偏方也未經臨牀試驗證實對登革熱治療有效,請民衆勿輕易嘗試,如懷疑感染登革熱請務必就醫,並聽從醫師建議治療、服藥,多補充水分,以確保自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