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躥紅之後,第二個表決心搞AGI的獨角獸出現了

現在誰還提AGI?

一季度,大模型賽道呈現出二元性。

全球範圍內,包括OpenAI、Google、阿里在內的多家大廠,進行了一輪又一輪密集發佈,堪稱“貼臉比拼”。而在去年吸納了數百億資金和關注度的“小虎”們則繼續分化,或轉型、或沉寂,僅剩下少數選擇繼續跟隨。

“我們認爲追求智能的上限仍然是當下最重要的一件事”。

這個少數派中便包括了階躍星辰。5月8日,在階躍星辰位於北京海淀的辦公室裡,CEO姜大昕一身深灰色西裝亮相,和包括鳳凰網科技在內的一衆媒體再提AGI目標。

或許是因爲在大學教過書,他言談間總有一絲鬆弛感,不時會有一兩句自我調侃。但其實過去兩年,階躍星辰被稱爲“多模態卷王”,累計發佈了22款自研基座模型,涵蓋文字、語音、圖像、視頻、音樂等多個方面,僅最近一個月,其就上新了3款模型。

當天,姜大昕向我們展示了一張智能演進路線圖。

“這張圖包括了三個階段,模擬世界 — 探索世界 — 歸納世界。大家也關心今天我們究竟在一個什麼樣的位置。”

過去兩年,階躍一直在照着這個最初的規劃演進,但在更大衆的市場上感知度一般。

2023年,身負微軟全球副總裁、MSRA首席科學家的盛名,姜大昕辭職創業,業內曾熱議。

和清華系標籤不同,微軟系的姜大昕低調,且鮮少露面。身上的標籤也不如Kimi創始人楊植麟那樣具有故事衝突感。

階躍也就此成爲了六小虎之中的神秘力量,在2024年的WAIC,是其首次高調亮相。外界對其最大的感知,是“北智譜、南階躍”,他們被並稱爲大模型六小虎中的“國家隊”。

姜大昕在現場對我們表示,“階躍目前的狀態是堅持基礎大模型的研發,所以追求 AGI 是我們的初心,我們也不會改變。”

另外姜大昕也判斷,行業技術發展仍在非常陡峭的區間內,“我很感慨,AI 這個行業的發展變化確實是太快了,階躍不想在這個過程中放棄主流增長或前進的趨勢,所以我們還是會堅持做基礎模型的研發。”

相比之下,階躍當前不那麼着急做應用。

一方面,姜大昕稱,DeepSeek證明了投流邏輯並不成立。與此同時,其也認爲,應用和模型相輔相成,模型可以決定應用的上限,應用給模型提供具體的應用場景和數據。也是當下行業頗爲認可的,模型即產品。但階躍同樣重視應用,在其看來,模型能力的提升也可以通過應用來牽引。

“我覺得模型的突破是早於商業化的”,姜大昕告訴我們。

重排大模型的座次

就在不久前,零一萬物創始人李開復提到,中國大模型市場未來可能會收斂到DeepSeek、阿里巴巴和字節跳動這三家。一些AI行業人士則對鳳凰網科技表示,市場最終能容納的或許不僅僅是這三家。

這場新的大模型競賽中,大廠與創業公司面臨着不同的境況。大廠雖然財力雄厚,但同樣目標衆多,干擾的因素衆多。有字節內部人士曾向鳳凰網科技表示,當前在字節內部,應用仍舊拿到了更多的算力資源和人的支持。

新的AGI競速已經開啓,除了DeepSeek、阿里和字節,一些市場跡象表明,階躍與智譜還想坐到前五的座次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智譜CEO張鵬日前在接受科創板日報採訪時也稱,AGI依然是智譜的終極目標,“但實現目標的路程長、成本高,智譜走在前面需要加大投入。”對於頻頻融資,張鵬迴應表示,“而不管智譜融了多少錢,拿了多少收益,其實都是通往AGI道路上的盤纏。”

去年,智譜搶下Agent首發,今年其又加註開源。和智譜不同,階躍的最大標籤一直是多模態。

“我認可多模態卷王這樣的名字”,姜大昕對我們表示。

過去兩年,保持一個月發佈一個新產品的節奏,讓階躍的多模態佈局在當前達到了頂峰。

多點作戰的背後,姜大昕更堅持模型理解生成一體化的範式躍遷,會讓AGI取得巨大突破。

當前,這項研究還在非常早期階段。理解生成一體化考驗的是綜合素質,姜大昕解釋道。“首先要理解,語言模型不行就談不上理解。第二要做視覺推理,要做理解生成一體化還要有生成端”,所以通俗來說,這是一個有非常強綜合實力的團隊才能達成的事情。

“這也是階躍的一個強項,我們幾條線能力都非常強”,姜大昕表示。

而實現這個理解生成一體化的全新架構,仍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也許有一天就有一個天才說你們都錯了”。當前階躍內部仍是多條技術路線並行,“我們的技術人才儲備是很雄厚的,大家誰都可以做,所以有多條技術路線在併發,做 Transformer這個層面的探索。”

多模態將會是階躍實現AGI的必經之路。姜大昕告訴我們,AGI最終對標的是人類的智能,而人的智能很多元,“我們認爲,在多模態領域任何一個方向出現短板,都會延緩實現 AGI 的進程。”

目前,基於在多模態與慢思考方面的進展,階躍的智能終端Agent近期也已全面落地新進展,在手機、車、機器人等終端,先後與OPPO、吉利、智元機器人等達成合作。

這爲AGI的實現埋下了更大的伏筆,隨着AI對物理世界的理解能力進一步變強,自動駕駛和人形機器人的變革將更爲劇烈,這或許纔是一個更讓人興奮的時刻。

本文源自:鳳凰網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