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落地”高校,本地化部署與直接接入有何不同

東南網2月22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蔣豐蔓)近日,泉州職業技術大學聯合創新產業學院宣佈,在學院服務器上部署了最新的人工智能模型——DeepSeek R1,成爲我省高校中率先進行DeepSeek本地化部署的院校。

據悉,DeepSeek系開源大語言模型,任何用戶皆可免費基於該模型開展訓練工作,進而進行個性化開發或模型優化,以滿足不同用戶在多元場景下的特定需求。

此前,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國內多所知名高校紛紛宣佈完成了DeepSeek系列大模型的本地化部署。國產通用大模型DeepSeek也由此吹響了進軍高等教育領域的號角。

記者搜索發現,當前,互聯網上有許多將DeepSeek部署到本地計算機的教程。本地化部署是將DeepSeek的AI大模型安裝到本地計算機內,不依賴網絡或雲服務。

區別於網頁版使用與直接接入,緣何要進行本地化部署?對此,記者採訪了泉州職業技術大學聯合創新產業學院的相關負責人。

“本地化部署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在DeepSeek上,所有的操作都需要經過它提供的服務器。而作爲高校,我們希望學校內部的數據可以保留在本地,例如科研項目、橫向服務項目與DeepSeek之間的‘互動’保留在本地,這對我們起到了保護數據安全的作用。”聯合創新產業學院副院長謝雲翔教授回答說。

對高校來說,本地化部署如何做到?

近日,多所高校宣佈完成“滿血版”DeepSeek本地部署。“滿血版”DeepSeek,通常指的是參數規模爲671B版本的DeepSeek R1。據瞭解,DeepSeek R1系列模型的規格劃分主要是爲了使用不同的場景需求,有1.5B、7B,直至671B,從小到大,覆蓋了輕量化應用到高算力推理的各種場景。“滿血版”DeepSeek R1的參數高達6710億,相當於一個“超級大腦”,使其具備強大的語言理解和生成能力等,能夠處理複雜數學題、編程、長文本分析等高難度任務。

根據目前各高校發佈的信息來看,大多是依託高校自有的算力資源部署本地版DeepSeek,更具穩定性。師生在校園網內通過訪問鏈接,即可無限次地免費體驗,同時可告別“服務器繁忙,請稍後再試”的困擾,降低師生使用AI的門檻。

“我們參照網上的方式做了一個嘗試,但受限於硬件設施,我們只是進行簡單的部署,更深度的功能還有待完善。”謝雲翔介紹說。

謝雲翔也提出了引入DeepSeek的顧慮。“實現本地化部署雖然並不困難,但是具體如何將教學和科研緊密聯繫,仍然有待考慮。此前的大模型如豆包、Kimi等也在學生羣體中廣爲使用。作爲學校,我們實際上是反對學生過度使用AI完成作業、畢業論文等學習任務的。”

“現在的大模型具有極強的深度思考能力,對學生自主學習有很大幫助。我們的初衷,是希望學生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學會善用AI,藉此加強主動思考的能力。”謝雲翔說。

泉州職業技術大學聯合創新產業學院表示,本地化部署DeepSeek是將人工智能技術引入高等教育的一次嘗試,“希望藉助AI技術打破傳統教育模式的束縛,爲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提供有力支撐,但最重要的是要探索如何既充分利用它的長處,又能規避不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