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臺經貿合作 再創新局

德國經濟辦事處首席代表暨處長蘭依樺博士。圖/德經處提供

德國經濟辦事處首席代表暨處長蘭依樺博士表示,期待透過本次Automation展覽,深化德臺企業合作,共同推動製造業創新升級,並開創更多雙邊貿易與技術交流的新契機。圖/德經處提供

德經處近年積極促成德臺兩地企業與研究機構建立聯繫,籌組多個德國產業代表團來臺,安排參訪產業聚落、B2B洽談與政策簡報,協助企業掌握第一手市場動態。圖/德經處提供

德經處處長在Automation展場上與德商互動。圖/德經處提供

在全球經濟動盪中,德臺經貿關係持續升溫,從未停歇,在關鍵產業上的強勁互補效益,讓雙方合作更加緊密。德國經濟辦事處首席代表暨處長蘭依樺(Dr. Eva Langerbeck)表示,多數德商依然看好臺灣的投資前景,而臺積電在慕尼黑投資計劃,對德國和臺灣更具深遠的戰略意義。這不僅將強化德國當地的半導體生產能力,還有望吸引更多投資,進一步帶動整個生態系,期盼德國和臺灣能並肩前行,共享產業創新所帶來的契機。

臺積電設廠 樹立里程碑

「臺積電最近宣佈在慕尼黑的投資,對德國和臺灣都非常重要。」蘭依樺指出,這個合作就不只是設廠,而是打造更完整的產業鏈。這代表不只晶片生產,還需要研發與創新、需要和大學密切合作、更需要建立完善供應鏈,再次證明臺灣不只有高科技實力,也能深入歐洲產業版圖中佔有一席之地,將合作延伸到比單純生產更長久、更穩固的夥伴關係。

「談到人工智慧,合作真是潛力無窮。」蘭依樺提到,臺灣在硬體方面已經很有優勢,晶片製造全球領先,還有感測器,當然還有完整的資通訊產業。而德國則長期在工業製造領域具有領導地位,所以在臺灣的德國企業也很專注於工業AI的應用,比如把AI整合到生產流程中,讓生產更有效率、更節省資源,同時也不能忽視AI在醫療領域的應用,當然還有汽車產業、運輸和移動領域。

強強聯手 建創新生態系

「希望雙方能在這些發展上並肩而行。因爲要建構一個生態系必須有強大的人才基礎,但我們希望不只是人才培育,更期待能看到更多共同研發的計劃。」蘭依樺說,藉此鼓勵德國企業加深與臺灣夥伴的合作,特別是在車用電子領域,德國汽車產業對此非常有興趣,還有各種工業應用,以及由AI驅動的解決方案。長遠來看,也許能將臺灣在晶片製造的專業與德國的工業強項結合起來,發展更多共同專案,建立更強健的供應鏈。這其實也是歐盟當初制定「歐洲晶片法」的原因之一,希望建構深度整合且創新的生態系。

在產業交流上,蘭依樺強調,臺灣希望將多元化供應鏈,拓展到不同國家與歐盟市場,而德國企業則能帶來世界級的專業解決方案,與臺灣需求高度互補。因此無論是自動化展、半導體展還是臺北航太暨國防工業展,德國館始終是最具代表性的積極參與。透過展會,企業能夠接觸潛在合作伙伴、代理商或經銷商,從中獲取市場的第一手資訊。也提供觀察產業趨勢的良機,許多德國企業在會場上進行座談與交流,甚至直接展開合作洽談。「我們看到機械、自動化還有半導體成果非常強勁,最近也看到醫療、航太與安全領域的潛力。」

除了展會,企業代表團的互訪的日益頻繁亦象徵德臺合作關係的熱絡。蘭依樺指出,今年上半年已有多個德國代表團訪臺,包括來自德國北萊茵-威斯特法倫邦(北威邦)的媒體與影視產業專家及企業代表團、IFA展會團,以及聚焦製藥與生技的醫療代表團。下半年也有包括半導體、光子與雷射,以及航太與安全等領域代表團來臺,就是希望透過與臺灣產業的直接接觸,取得市場的第一手洞察。

「有些企業因此找到了代理合作夥伴,有些則對市場展現高度興趣,開始考慮設立辦事處。」蘭依樺說,德國企業傾向透過委任代理商的方式展開合作,而且看重的是長期投資,投資決策甚至要花比較久的時間審慎評估,因此通常不會直接簽署MOU,但這些交流爲未來的合作奠定了好的開始。生技、航太等 也盼合作

談到最新的德商信心調查,蘭依樺指出,在全球局勢動盪的情況下,德國企業在臺表現依舊展現韌性,超過六成企業在上半年達成目標,近七成則依計劃推進投資,並未因爲關稅或進口限制而延宕。雖然滿意度略有下降,下半年的前景也稍顯不明,但德商對臺灣市場長期潛力的信心依然強勁,尤其是在機械和電子等產業。這也再次印證了德國企業對長期投資策略與承諾,多數企業在臺灣經營已逾十五年,並非短進短出。

德臺貿易合作最大的挑戰來自全球不確定性,除了關稅爭議、地緣政治緊張以及不斷變化的貿易政策,進口限制與法規問題可能帶來額外成本,進一步增加企業的經營壓力,德國企業希望拓展多元化供應來源,藉此提升供應鏈的韌性。

「臺灣的優勢在於市場的持續成長、創新能量,以及包括公共運輸、網路與數位化在內的優質基礎設施。」蘭依樺提醒,然而,全球不確定性、進口管制與貿易限制,仍帶來額外的成本與規劃難度,對企業而言是不可忽視的風險。因此,在半導體與AI之外,亦看好航太方面的合作。蘭依樺說,臺灣正積極發展低軌衛星基礎設施,而德國企業能夠提供相關零組件與技術解決方案,這是雙方合作的重要契機。無人機的應用也同樣值得期待,例如在地震等災害下,若通信中斷,無人機能夠扮演關鍵角色。

蘭依樺同時看好醫療與生技領域的合作,尤其是製藥與生物技術方面的發展,並提到德國企業已經在臺灣生技園區有所佈局。能源與資源管理亦是潛力領域,隨着臺灣希望降低對能源進口的依賴,德國企業在能源轉型與永續技術上的經驗將能提供實質助力。此外,臺灣機械產業正加速自動化以降低人力依賴,這爲德國企業提供最佳切入點,而雙方在ICT與製造的結合,則更能創造高附加價值。

產業互補 潛力尚未發揮

爲了促進雙邊經貿交流,德經處下半年行程滿檔。蘭依樺透露,德經處攜手德國最大微電子與智慧系統產業聯盟薩克森矽谷協會(Silicon Saxony e.V.)參加2025國際半導體展,德國館匯聚18家德商,參展規模再創新高,亦首次在臺北航太暨國防工業展設立德國館;還有第三屆德商慈善足球友誼賽,共有12家德國知名企業組隊參與,「我們同仁爲這場友誼賽卯足全力,積極訓練,這不僅是一場體育競技,更是德國企業在臺展現社會責任與團結精神的具體行動。」十月則有臺中與臺北啤酒節,以及聚焦光子、雷射與光學的代表團亦將來臺;年底還有在臺北、新北與桃園舉行的聖誕市集。明年活動同樣排得滿滿,年初就會有媒體代表團到訪。

「德國與臺灣的產業高度互補,但潛力尚未完全發揮。」展望未來,蘭依樺指出,「過去大家太聚焦半導體,這也是我們持續拓展至其領域成長的原因。」德國在工程與工業解決方案上具備世界領先的能力,而臺灣則在資通訊與半導體有世界級的專業。優勢若能結合,雙方不僅能在AI、智慧製造、綠能等領域開創新局,還能建構更具韌性的供應鏈。不僅能讓德國與臺灣在各自的市場中獲得成功,更能在全球舞臺上攜手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