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中國貨「廉價品質差」印象落伍了 歐洲拒絕合作行不通

德媒報導認爲,中國產品早已超脫歐洲人「廉價品質差」的印象,以許多領域已經成爲領先者的事實。(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中國大陸資本進軍歐洲電子零售市場,引發部分疑慮。然而德媒報導,京東集團即將收購歐洲最大電子連鎖商Saturn與Mediamarkt母公司,或許不該被視爲威脅,而是一次歐洲與中國科技領頭企業攜手合作的契機,並且指出中國大陸產品早已跳脫歐洲人「廉價品質差」的印象,以及中國許多領域已經成爲領先者的事實。

南德意志報(Süddeutsche Zeitung)報導,京東不是賣廉價商品的電商,也不是法律灰色地帶的無名賣家。京東在中國大陸長年以高品質、快速可靠的服務形象深植人心,並被視爲國內最具信賴的電商平臺之一。

九成訂單可在當日或隔日送達,連美國亞馬遜也難以匹敵。更重要的是,京東提供正牌商品、保障供應商權益,集團內部打造了相對健全的勞動環境,與過去歐洲人們對中國大陸電商的印象已有根本不同。

此次收購對Saturn與Mediamarkt母公司Ceconomy而言,未必是被動出讓主導權,而是一場雙贏合作。事實上,Ceconomy近年面臨數位轉型遲滯的挑戰,整個德國零售業在面對數位浪潮時都顯得步伐沉重。

而京東不僅擁有資金,更具備成熟的電商平臺技術與思維,有望補上歐洲在科技創新上的缺口。

報導認爲,對中國大陸企業在海外投資抱持基本審慎是必要的,京東仍受中國法律監管,需配合政府要求。但這次收購案已明確規劃歐洲用戶資料將留在歐洲本地,並建立獨立的資料管理團隊,確保不受中國大陸官方干預。關鍵在於歐洲能否落實監管、確保承諾落地。

報導中亦指出,中國大陸早已不是隻靠廉價商品競爭的國家,在電商、電動車、電池技術等領域,中國已躍升爲全球領先者,德國汽車產業因忽視這一現實而在電動化競賽中落後,就是血淋淋的警訊。

歐洲應從中汲取教訓,與中國企業建立對等合作的機制。這不只是單一企業的投資案,更是一次驗證歐洲能否以制度與技術實力應對全球競爭的試金石。拒絕交流不會帶來安全,成熟的監管與務實的合作,纔是邁向未來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