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臺灣地區綠色轉型爲何停滯不前?

參考消息網8月26日報道 德國《商報》網站8月24日刊登題爲《臺灣能源危機——綠色轉型爲何停滯不前》的報道,爲記者克勞斯·巴登哈根撰寫。報道編譯如下:

8月22日晚,數百人在臺北高呼“臺灣需要核電”。他們舉着寫有“同意”的標語。這正是臺灣就重啓核電計劃舉行“公投”前夜。

最終,儘管有超過七成的參與者支持,但“公投”未能通過。因爲同意票只有430萬張,低於所需總數(同意票需達“總選舉人數”的25%——本網注)。

高度工業化的臺灣擁有超過2300萬人口,能源供應被認爲是它的一大弱點。其中部分原因是可再生能源的擴張進展緩慢。

臺灣曾有多座核電站。20世紀80年代中期,它們提供了臺灣一半以上的電力。不過在40年的運行執照到期後,這些核電站相繼被關閉。

逐步淘汰核電是掌權的民進黨的“競選”承諾。根據計劃,除了逐步淘汰核能外,2025年臺灣20%的電力應來自可再生能源。

今年5月,位於臺灣島南端、緊鄰海灘的第三核能發電廠二號機組成爲最後一個下線的反應堆。但與此同時,人們越來越懷疑臺灣是否真的有能力承擔放棄核電的代價。臺灣大部分能源仍來自通過船舶進口的化石燃料:石油、煤炭和液化天然氣。

反對派呼籲舉行“公投”,要求在沒有安全隱患的情況下恢復前述核電站的運行。臺當局對公投結果作出了謹慎迴應:雖然眼下核電站在臺灣已成爲歷史,但如果接受度提高、技術更安全、核廢料減少,這種情況可能會改變。

在臺灣生活了18年的德國人拉烏爾·庫比契克說:“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臺灣曾是亞太地區海上風電行業的寵兒。”他目前擔任一家綠色能源遊說團體的負責人。

他指出,但這股熱潮戛然而止,疫情、通貨膨脹和錯誤的政策“最終導致一切都崩潰了”。許多企業已經撤離,包括在2023年退出的德國萊茵集團。

與此同時,臺灣的能源需求仍持續增長,特別是在具有戰略意義的半導體產業。更糟糕的是,臺灣的集中式電網並不穩定。庫比契克說:“當前形勢有點令人沮喪。”

太陽能發電的擴張也出現停滯趨勢,儘管自2021年以來裝機容量已明顯增長。庫比契克說,易於開發的太陽能站點大多已被開發殆盡。“現在,繁榮的勢頭正在消退。”

他認爲,最大的障礙是審批流程以及經濟部門和農業部門職責重疊,“這類事務應當更多地下放至地方管轄”。(編譯/聶立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