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陸、港新住民來臺追夢 移民署助圓夢融入臺灣生活

來自香港的馮德劭(左五)及太太陳天青(左四)來臺成立工作室,也協助清寒家庭孩童學英語。(李京升攝)

趙娟因爲兒子的敏感皮膚,讓她開始接觸自制手工皁。(李京升攝)

德國籍新住民童德鴻與先生童鬱豪。(移民署提供/李京升臺中傳真)

來自湖北的趙娟、香港的馮德劭及太太陳天青、德國籍新住民童德鴻與先生童鬱豪,來臺生活之後,都懷抱夢想,他們都透過「新住民及其子女築夢計劃」成功圓夢,今天參與移民署活動,分享心路歷程,並希望利用所學,讓其他新住民更融入臺灣生活。

趙娟因爲兒子的敏感皮膚,讓她開始接觸自制手工皁,在她不斷悉心研究下,利用合適配方讓兒子皮膚獲得改善,也提升她的信心與興趣,並開始在社區大學及社區發展協會擔任講師從事手工皁的推廣教學。

她也帶着兒子一起投身公益活動,並興起了開立工作室的想法,希望打造一個多功能的共享空間,一個讓新住民朋友可以一起學習、聊天、喝茶、放鬆的療愈空間,透過移民署築夢計劃讓她圓夢,她今天到場分享歷程,也帶着大家一起自制「左手香潤膚膏」。

來自香港的馮德劭及太太陳天青,2016年退休後來臺,由於在牛津大學出版社服務,馮德劭希望將優質書籍推廣給大家。他說,有些填鴨式教育,靠死記硬背只會讓孩子對學習興趣缺缺,所以特別成立華恩關懷與分享協會,希望清寒家庭孩子也能有好的英語學習環境。

馮德劭將運動、靜坐及瑜珈融入英語學習中,他與太太也透過移民署計劃,成立工作室,並將優質原文書及推廣給羣衆,他也希望持續在臺灣爲孩子們的英語教育盡一分心力。

德國籍新住民童德鴻與先生童鬱豪,成立藝術工作室,提供油畫、素描、版畫等美術教學,也參與社區營造,近期結合擅長編織手作的日本籍田村篤子女士,跨域合作提出築夢計劃,讓他們成功添購陶藝電窯。童德鴻說,有了電窯後,教學課程更豐富,讓兒童及高齡長者有了適合接觸藝術的媒材,培養藝術興趣並冶練情緒,工作室的創作也更加多元。

移民署中區事務大隊代理大隊長徐靜儒今天偕同大陸委員會法政處組長李佩儒、港蒙處組長李晉梅、海峽交流基金會副處長歐陽純麗,前往參與新住民歡慶國際婦女節,與新住民同歡,在臺築夢的童德鴻、趙娟、馮德劭夫婦也到場分享經歷,場面熱鬧又溫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