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經驗啓發臺東想像 公共空間再生深化慢活文化

▲德國經驗啓發臺東想像。(圖/記者楊漢聲翻攝)

記者楊漢聲/臺東報導

臺東縣政府以慢經濟爲核心策略,持續推動融合自然、文化與社區共創的公共空間營造,森林公園2.0與舊站特區便是近年來重要的實踐成果。縣府考察團近日前往德國,參訪Bad Dürrenberg花園展及柏林三角鐵路公園,汲取國際經驗,爲臺東未來文化景觀與公共空間再生拓展更多想像。

臺東縣政府指出,森林公園2.0改造工程自規劃之初即廣納在地聲音,透過工作坊與平臺整合民衆意見,融入自然共融理念與友善動線設計,讓原有綠地空間煥然一新,更貼合市民日常使用需求。自今年初啓用以來,已吸引大量遊客與在地居民入園,展現公共空間再造的初步成效。

在此基礎上,縣府也積極推動舊站特區活化。該區位於臺東市中心,結合轉運、文化與生活機能,具高度發展潛力。縣府正導入空間創新、青年創生、交通串聯及活動策展等多元元素,將舊鐵道場域轉型爲公共生活與文化展演的重要基地,成爲連結城市慢經濟與文化景觀的關鍵節點。

爲深化公共空間營造思維,縣府考察團此次走訪德國Bad Dürrenberg花園展與柏林三角鐵路公園。Bad Dürrenberg花園展以鹽療文化爲主題,結合特色建築與自然景觀,營造出療愈、生態與休閒兼備的空間,吸引超過百萬參觀人次。其「自然療愈」概念與臺東近年推動的「自然醒慢活祭」及「解憂祭」不謀而合,皆強調以自然爲媒介,結合藝術策展、身心療愈與地方產業,帶給民衆放慢步調、重啓生活節奏的體驗。

而柏林三角鐵路公園則在保留舊鐵道遺構基礎上,融合綠地休憩功能與社區共創過程,成爲市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場所。縣府表示,雖然臺東與德國都市條件各有不同,但兩地案例同樣凸顯「從在地生活中長出的公共空間」價值,與臺東慢經濟強調的人本與自然共生理念相互呼應。

未來,臺東縣政府將持續以森林公園與舊站特區作爲示範據點,盤點其他具文化與自然潛力的在地空間,推動空間再生與社區共創,並引入節慶策展、生活美學及文化展演等元素,讓公共空間不僅是功能性的存在,更成爲居民與土地情感交織的日常風景。

臺東縣長饒慶鈴表示,臺東的公共空間並非爲了展示而設計,而是從生活中自然生長出的日常延伸。森林公園2.0與舊站特區正是縣府實踐慢經濟與生活美學的縮影,未來將持續深化居民參與、跨局處協作,讓每一座公共空間都能成爲文化、自然與人的交會場域,展現臺東獨有的公共價值與永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