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院前啟動葉克膜」救回猝死者 新北消防局:平均每月1人康復出院

臺北慈濟醫院舉辦「臺北慈濟ECPR搶救OHCA 成果報告記者會」,邀請醫療團隊、新北市消防局、個案陳先生(右六)、邱先生(右五)共同與會。圖/臺北慈濟醫院提供

院外心肺功能停止(OHCA)是全球醫療體系面臨的重要挑戰,患者若未能及時恢復自主循環,死亡率極高。近年來,各地醫療團隊與消防單位攜手合作,透過「院外猝死(OHCA)葉克膜輔助(ECPR)完全救護」計劃提高院外猝死患者存活率,通過到院前通報與快速裝置葉克膜,爭取黃金救援時間。

臺北慈濟醫院心臟外科醫師徐展陽指出,臺北慈濟醫院自民國107年11月與新北市消防局合作展開「院外猝死(OHCA)葉克膜輔助(ECPR)完全救護」計劃,截至114年1月底,已成功搶救113例OHCA患者,存活率達26.1%,與亞太地區的25.8%、北美地區的24.5%等國際數據相當,且康復者無神經學後遺症。

徐展陽表示,此計劃搶救的關鍵在於「快速院前通報與運送」、「葉克膜快速裝機」及「重症加護病房後續照護」,葉克膜啓動時間必須小於20分鐘。

58歲的陳先生在寒流來襲期間於戶外訓練時突發心因性猝死,所幸現場友人立即施行CPR(心肺復甦術)並通報119,消防隊到場後使用AED(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電擊,並同步通知臺北慈濟醫院急診部啓動葉克膜。送醫後,醫療團隊迅速裝置葉克膜並做心導管手術,最終成功救回陳先生,且術後8天康復出院。他表示,出院後甚至覺得心臟比以往更健康,希望未來持續維持良好生活習慣。

另一名患者邱先生則是在睡夢中突然心跳停止,他妻子發現後立即施行CPR,並撥打119求救。救護人員到場後,立即急救並迅速送醫,醫療團隊接到通知後隨即啓動葉克膜,最終順利恢復生命跡象。他感謝妻子、消防隊及醫療團隊的及時應變,讓他能夠重獲新生。

徐展陽指出,院外猝死並不等同於醫學認定的死亡,患者仍有機會獲救,關鍵在於能否儘快送醫並搶救。他同時強調,葉克膜只是用來維持生機的手段,並非治療本身,患者在裝上葉克膜後,仍需進一步接受相關治療,才能真正挽回生命。

有關於葉克膜的資訊,新北市醫療指導醫師孫仁堂表示,葉克膜的成功關鍵在於「快速評估與啓動」、「高品質CPR支持」及「高效轉運」,需在30至45分鐘內完成葉克膜啓動,並確保患者具備可逆性病因,如心肌梗塞、肺栓塞或低溫性心跳停止等。他強調,葉克膜技術的成功不僅依賴醫療端,也需要民衆具備基本急救知識,如學習CPR與AED操作,以爭取黃金搶救時間。

慈濟醫院副院長張恆嘉表示,雖然此計劃已成功挽救許多猝死患者,但仍有努力空間,希望透過此次成果報告,提高社會對院外猝死的重視,並讓更多醫療機構能夠導入該計劃,擴大救援覆蓋範圍,進一步提升存活率。張恆嘉同時強調,希望透過此次分享,提高社會對院外猝死的關注,讓救援成果擴展至全臺。

新北市消防局說明,此計劃由去年12月擴大至北北基桃地區辦理後,平均每月有1例康復出院,成效逐步顯現。並已與11間醫院合作到院前啓動葉克膜機制,消防局希望透過新北市緊急救護的新市民服務,能夠挽救更多在到院前發生猝死的病患。

慈濟醫院也提醒,冬春交替時節,日夜溫差可達7至10℃,寒冷氣候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民衆應注意保暖,維持健康生活習慣,如有胸悶、心悸等症狀應及早就醫,以避免憾事發生。

慈濟醫院心臟外科醫師徐展陽介紹此次計劃。記者張策/攝影

慈濟醫院副院長張恆嘉表示希望透過成果報告,提升對院外猝死的關注,並擴大救援範圍,提高存活率。記者張策/攝影

個案邱先生(右一)與陳先生(右二)獻花感謝慈濟醫院醫療人員協助。記者張策/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