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張紀中的瓜,有點大!
一
一個人一生最重要的投資是什麼?
“股神”巴菲特曾回答說:其實你人生中最重要的決定是跟什麼人結婚。在選擇伴侶上,如果你錯了,將讓你損失很多,而且,損失的不僅僅是金錢。
也許,很多人會覺得這更多是哄孩子的陳詞濫調,不值一哂。可是,今天導演張紀中的故事,卻會讓這些冷笑者深思。
1、今年4月5日,著名導演樊馨蔓狀告前夫張紀中侵犯隱私權一案,迎來了一審宣判:
判處張紀中賠償樊馨蔓精神損害撫慰金2萬元,並公開對女方賠禮道歉。 一時間有關 “張紀中被判公開道歉” 的詞條衝上了熱搜。
2、8月1日,北京互聯網法院發佈公告:張紀中未履行生效判決確定的致歉義務,樊馨蔓申請強制執行。
原來,張紀中雖然被判要向樊馨蔓賠禮道歉,並賠償其精神損害撫慰金2.5萬元,但他一直沒有去落實,這下把樊馨蔓氣得,再次上法院。
當然,2.5萬元對樊馨蔓估計也就是一根毛。
但人家爭的就是一口氣,就是要讓張紀中難堪。
這事過後,大家以爲這一對冤家該消停了吧?
3、對不起,且着呢:剛剛又傳來消息,他們合夥的公司也開始撕逼了。
據天眼查顯示,10月24日,上海紀中文化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新增一則破產審查案件,申請人爲上海紀中文化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經辦法院爲上海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
信息顯示,該公司成立於2012年12月,註冊資本3000萬元,張紀中前妻樊某蔓爲法定代表人,持股34.67%;張紀中持股45.85%爲第一大股東。
據報道,張紀中與樊某蔓仍有多家合夥公司,這些公司因爲經善不善、搞得負載累累,現在樊某蔓想把債務甩給張紀中,張紀中卻一口咬定,這其中一切債權債務均與自己無關。
接下來,估計這倆又該對薄公堂,撕得死去活來了。
看到這一出出鬧劇,真讓人唏噓不已。
要知道,樊馨蔓和張紀中,當年可是愛得如漆如膠、戀得死去活來。
想當年,1951年生的張紀中比1966年生的樊馨蔓整整大了15歲,在同居十幾年後,兩人2002年結婚。
大家都知道張紀中是大導演,可能不知道,樊馨蔓也是一個超級女強人。
她曾是央視第九屆《感動中國》總導演,樊馨蔓無論是寫人物傳記還是拍攝紀錄片,都妙手天才。
不是天生地設、珠聯璧合的一對?
然而故事的開頭有多浪漫,結尾就有多狼狽,而這一切的導火索,是張紀中和樊馨蔓都先後出軌了。
二
諸位客官,大家看現在張紀中,是不是一個滿臉白鬍子的糟老頭子?
不得不說,時光就是一把殺豬刀,話說張紀中年輕時是很帥的,俘獲了一個叫王玎的女孩。
1988年,張紀中到中央戲劇學院進修,遇到了比自己小15歲的杭州姑娘樊馨蔓。
正所謂郎才女貌、乾柴烈火,兩人一見鍾情,開始了激情的同居生活,張紀中也把妻子王玎忘光光。
紙包不住火,王玎知道張紀中出軌後,主動離婚,這樣同居12年的張紀中,終於和樊馨蔓登記結婚。
不得不說,張紀中和樊馨蔓雙劍合璧,搞了不少作品,也賺了不少錢,全家財務自由,然後這些錢都登記在張紀中名下。
話說男人有錢就變壞,更何況原本就風流的張導。
成爲有錢人的張紀中,開始了婚外感情生活,金屋藏嬌,而這個美嬌娥就是張導的現任杜星霖,當時還是張導的助理。
樊馨蔓也是個狠人,知道張紀中出軌後,居然以牙還牙,和張紀中的乾兒子肖齊也搞上了。
張紀中不是導演嗎,肖齊是他的御用攝影師,兩個人關係情同父子,張紀中認他作乾兒子。
果然,這乾兒子夠孝順的,知道老張金屋藏嬌、無暇顧及髮妻,乾脆把師母照顧到牀上去了。
2016年12月底,張紀中付給樊馨蔓3億分手費,兩人離婚。
2017年3月,張紀中娶了杜星霖。
這年張紀中66歲,杜星霖35歲。
話說,張紀中現任妻子,可是比張紀中小了31歲,配上張導的滿頭白髮,堪稱一樹梨花壓海棠。
三
不過,張導這次結婚,收穫還是頗豐的。
近日,他再次霸佔了娛樂圈的頭條,因爲他40歲剛出頭兒的小嬌妻馬上就又要爲他生孩子了。
這已經是他們第四個孩子了,更加令人震驚的是,他宣稱這次是“自然懷孕”。
自然懷孕,也就是說,這次不是試管,而是張導自力更生、播種出來的。
本應風燭殘年的年紀,卻依舊是生龍活虎,勇娶嬌妻,而且還一生再生,生命力爆棚。
說實話,之前嘲諷張紀中,後來理解張紀中,現在有點羨慕張紀中,以後……再說吧。
反正在我認識的朋友裡面,沒有幾個人比他岳母還大11歲。
我們祝願張紀中和杜星霖能平穩走過婚姻吧,但說實話,張紀中等影視圈這些狗血八卦,真夠讓人瞠目結舌的,也讓人對他們能否過好鍋碗瓢盆的婚姻生活,缺乏信心。
說到底,這和明星的神經系統特質和生活環境,是息息相關的。
其次,我經常說:女人這一輩子最需要過的一關是“情”關,只有過了情關的女人,才能真正幸福的生活。
男人這一輩子最需要過的一關是“欲”關,只有過了欲關的男人,才能真正地做到無敵。
更何況,有才華的藝術家、明星和運動員,恰恰是多巴胺、荷爾蒙分泌最多的一羣人。
當然,說這個,並不是要爲張導解釋什麼,他們怎麼造他們的狗血、怎麼上他們的法庭、是他們自個的事。
我這裡只是說,對公衆人物的欣賞,應時刻提醒自己僅應止於公開作品相關的層面,而不要犯“暈輪效應”的錯誤。
至於那些被包裝出來的人設,大家就不要太當真了。
吃吃瓜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