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刷難防…Q1仍逾14萬筆

信用卡示意圖。圖/美聯社

近一年國內髮卡機構通報詐欺交易

國人刷卡筆數持續成長,盜刷情形也居高不下。根據聯合信用卡處理中心最新出爐的今年第一季髮卡機構通報,「非面對面交易」詐欺交易筆數達14.31萬筆,雖較去年同期14.85萬筆微降,但仍無法完全打擊;通報詐欺交易總額也小幅下滑,去年第一季爲6.82億元,今年爲6.77億元,小幅下滑0.05億元。

觀察2024年整體通報詐欺金額達32.5億元,髮卡機構通報詐欺交易比重最高的就是「非面對面交易」,比重高達97.7073%;其次爲「遺失卡」佔1.3063%;接着是「被竊卡」佔0.592%;其餘類型如僞卡、冒用申請卡等所佔比例較小。

聯卡中心分析,國人延續疫情期間非接觸式的交易習慣,非現金交易仍爲主流,尤其網路交易部分,其所連帶引發的詐欺交易亦佔大宗。另外,因疫情解封國境開放,國人旅遊增加,遺失、被竊卡也呈現增加趨勢。

銀行主管表示,國人刷卡金額持續成長,也習慣非現金交易,但在各方積極防詐下,因此導致詐欺交易雖仍持續居高不下,但沒有出現激增狀況,但還是情勢相當嚴峻。疫情爆發以來,支付環境發生巨大的變化,隨網路交易的普及,簡訊詐騙、社交媒體攻擊成了信用卡資料外泄來源,並衍生盜刷交易風險。

聯卡中心大數據資料顯示,網路交易筆數從疫情前2019年僅佔約四分之一,疫情期間減少面對面接觸,佔比持續呈現擴大,2022年網路交易簽帳筆數佔比已近二分之一,至2024年整體信用卡已有一半的交易爲網路交易,網路交易的方便性同時也面臨交易僞冒詐騙等不同的威脅,網路交易的盜刷風險將是信用卡機構與民衆共同面對的挑戰。

聯卡中心指出,信用卡盜刷案件有幾點特徵,包含短時間密集網路交易、跨境交易增加、交易產品易變現等。信用卡被盜刷交易風險多來自跨境網路交易,犯罪集團盜刷通路尤以大衆所熟知的社交媒體、跨境電商爲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