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穀收購價大漲20% 零售米價恐上漲 農糧署曝主因
據農糧署調查,近日溼谷收購價格每百臺斤逾1150元,較2021年同期大漲逾20%。(報系資料照)
日本米價飆漲引發各界關注,而據農糧署調查,近日溼谷收購價格每百臺斤逾1150元,較2021年同期大漲逾20%。農糧署官員坦言,今年稻穀價格提高與公糧政策調整關聯性大,末端零售白米價格也會提高;也有糧商提及,可能與日本市場缺米,出口量增加也有關係。
據農糧署調查,我國近年米價收購價錢平穩,2016年6月中旬稻米收購價格爲每百臺斤約940元,就算農業部推動大區輪作、稻作四選三、大糧倉計劃等政策減少稻米種植面積、盼增加收購價格,2024年同期收購價也僅達976元。
原本立法院朝野共識,要求農業部應提高公糧收購價格5元、增加農民收益,農業部原本堅持要透過「一集、二轉」,包括鼓勵農民加入集團產區、加碼二期作轉作雜糧,盼達到3年內幹谷價格每公斤增加3元目標,但最後在立院堅持之下也妥協調整公糧收購政策,包括增加價格較好的計劃收購及輔導收購量外,也提高輔導收購從每公斤23元提高至每公斤24.5元
農糧署副署長黃昭興坦言,今年到目前爲止稻穀收價格的確「滿好的」,原因包括與農糧署推動的集團栽培面積增加、農民轉作導致稻米麪積略微下滑外,也與公糧政策調整相關。依過去經驗,農民一般都會繳交完價格較好的計劃收購,而民間收購價格則會對齊輔導收購價格,今年計劃收購量提高、輔導收購價格也增加,民間糧商爲了要與公糧競爭,因此也要調整收購價格。
至於是否會影響末端糧價?黃昭興說,由於收購成本增加,末端白米價格多少會影響。「不會缺米」,另一名農業部官員強調,由於收購價格上升、預估反映到零售價格約會成長2至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