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該不該扛房貸?他分析15年後買房「曝險金額大」

一名網友分析在北市蛋黃區買不買房15年後的差別。 示意圖/記者遊智文攝影

不買房一身輕?一名網友在PTT以「打死都要買房的是在想啥」發文分析,在北市蛋黃區買房15年後可能會出現的結果。透過假設,他推測如果選擇買房並增貸,15年後的淨資產會是最高的,缺點就是槓桿較高,負債高,曝險金額較大。

原PO以臺北大安信義兩個蛋黃區爲例,預估約3000到4000萬的物件,市場租金落在6至8萬含管理費,目標客羣通常落在32至35歲,淨資產800至1000萬、年收入200至250萬的家庭,以3000萬房價,6萬租金來試算,買房與不買房的決策,15年後的淨資產變化。

經過計算,他推測到了50歲時的淨資產差異其實不大,買房組將會擁有安定感以及較佳的生活品質,缺點則是資產高度集中在不動產上,抗風險能力較差。如果再加上兩種子情境比較「不買房-節儉組」、「買房增貸組」,選擇犧牲生活品質,租中古公寓,家戶開支每年再節省20%,15年後約能多出1000萬的淨資產,不過他也直言主流意見應該是「買房加增貸,畢竟15年後的淨資產會是最高的,缺點就是槓桿較高,負債高,曝險金額較大 。

貼文曝光後網友紛紛分享看法「曝險金額高哪天出個事就沒了耶」、「川普一個記者會融資就斷頭了,怕房市風險的人更不應該買股」、「正常情況下房抗風險較強 但資產過於集中 來個大地震 這風險還能抗得住嗎?」、「乾脆租這間三四千萬的房子,買投報率比較正常的去租」、「股票好房不會差,只是股票一貫先行且波動大效率好」、「臺灣房地產也是已經吃完整個週期的漲幅了」。

也有網友吐槽原PO分析不佳「其他金融工具風險纔是比較高的,爲了貶低房地產睜眼說瞎話」、「央行不過是把取得成本提高而已,但持有成本不變」、「算這麼多都沒用,沒算到人性。如果這麼容易算,大家不會都去行天宮拜拜。」、「房地產最噴的時期已經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