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同不相爲謀”,李家和大陸分道揚鑣其實早就有跡可循!
李家賣港口的事已經超出了一般的商業交易範疇,上升到了政治、外交甚至道德的層面。很多人義憤填膺也很正常,這事國家已經出面進行干預了,相信不久會有結果。
其實,李家和大陸分道揚鑣在十幾年前就已經開始了,只是那時候大家出於一種樸素的民族情感不太願意相信或承認而已。
早在2013年,李嘉誠就頻繁拋售內地資產,大規模撤資大陸。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期間,李嘉誠通過轉讓資產等方式套現近800億元人民幣。2015年,李嘉誠進一步加快了資產出售的步伐,例如出售了上海陸家嘴的“世紀匯”綜合體等重要資產。
就在當年,李嘉誠完成了旗下公司的重組,將長江實業和和記黃埔合併爲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並將新公司的註冊地遷至英屬開曼羣島,這一舉動被外界視爲李嘉誠“撤資”的重要信號。
於是大陸就有人喊出“別讓李嘉誠跑了”的話,批評其在大陸經濟面臨挑戰時拋售資產是“失守道義”的行爲。李嘉誠方面則迴應稱,有買有賣是正常的商業行爲,並非撤資。
現在看來,李家當初選擇從大陸全面撤出主要是兩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看空中國大陸,當然也可以說是出於資金安全的考慮,不過很多人認爲2013年的中國大陸並不存在戰爭或衝突的風險,他選擇撤資是不是過於敏感和多慮?
這裡就不得不提到美國的重返亞太戰略。2009年7月,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在泰國曼谷首次宣佈重返亞太,隨後在2009年11月,奧巴馬在日本發表演說,強調美國重返亞太的重要性。2011年,奧巴馬將此上升爲國家戰略,從2012年開始,美國的“重返亞太”戰略逐步展開,宣佈美國戰略重心向亞太地區轉移。其具體措施包括:
軍事部署:加強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存在,提升軍事基地和裝備的部署
經濟合作:推動與亞太國家的經濟合作,促進貿易和投資
外交活動:通過外交手段加強與亞太國家的聯繫,推動多邊合作
其目標指向顯而易見。
2013年,李嘉誠全面撤資大陸,可想而知他對於大陸已經徹底喪失了信心。而不久之後的2016年,菲律賓的南海仲裁案引發了中美兩國的南海對峙,差點釀成了一場熱戰。而他在三年前就嗅到了這場危機,不得不佩服他獨到的眼光和敏銳的洞察力。
但是他卻沒有預測到南海對峙的最終結局以及之後中國的快速崛起,只能說他的侷限性導致了他的失策,後來在英國投資的虧損也證明了李超人並不是每次都能成功,當然這是題外話了。
第二個原因,用一句中國的古話講就是“道不同不相爲謀”,通俗點說就是三觀不合。
作爲在殖民地長大和取得成功的李嘉誠,他已經習慣了資本主義那一套政治體制和經濟運行規則,雖然藉着大陸改革開放的東風掙了錢,但是對於大陸的政治體制和法律規範終歸不是很信賴和放心。
比如在香港和西方社會,資本可以隨心所欲和主宰一切,可以操控政治、影響政策走向,可以很方便地進出市場以便進行金融收割,富人飛機遊艇、窮人露宿街頭而毫不違和,在發生自然災害的時候,他們的電價可以上漲數百倍之多……而這些在中國大陸都是不可想象的,他們上面還有婆婆管着,要參與扶貧開發,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要服從嚴格的金融監管和共同富裕的大政方針……因此,說到底,李嘉誠撤資大陸其實就是他的殖民心態和思維與大陸的體制和規則格格不入的緣故。
經常聽到有人評論李嘉誠做生意是如何的仗義,爲人是如何的謙虛低調,但是這些都不影響他們一家住半山豪宅而普通香港人住在鴿子籠一樣的“劏房”,也不影響他在內地拿地後捂着不開發而獲取鉅額利潤,更不影響他今天罔顧國家利益和民族大義一次性梭哈出售全球43個港口。
所以,三觀不合的兩個人是很難撮合在一起的,即使勉強合作也註定了走不長遠,對此,我們的官媒和相關部門還是很理性。還記得那篇“對李嘉誠,與其挽留不如目送”的文章嗎?這是《人民日報》微信號在2015年發表的一篇社論。
裡面的話語言猶在耳,我覺得用在現在仍然適合:今天的大陸,政治清明、法治昌明、市場透明,當然有足夠的底氣接受任何資本的歸去來兮。只是,如果缺少這樣的大視野,激於義憤而情緒失控,甚至公開叫囂“別讓李嘉誠跑了”,就顯得有點落後於時代的不自信了,也不利於企業家樹立信心。
時間將證明,大陸錯過的可能只是一兩個商人、一兩家企業,而他們失去的,則將是與中國一起成長的整個時代......與其挽留,不如目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