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文十級愛好者”成爲博主 “中國通”,“通中國”
(原標題:當“中文十級愛好者”成爲博主 “中國通”,“通中國”)
近年來,一些精通中文的外國青年活躍於中國社交媒體,他們用優美的文筆、生動的圖片或者幽默的視頻內容,分享中文學習經歷、留學感受、文化體驗,並且深入探討不同文化間的碰撞交融,帶來諸多有益思考。近日,記者採訪了俄羅斯小夥大衛和埃及青年劉正曦,聽他們講述跨文化傳播的故事。
中文打開多扇大門
“電視劇《甄嬛傳》裡,安陵容聽不懂甄嬛講‘鄭伯克段於鄢’,就是因爲她讀的典故不夠多。所以,我要做積極的傾聽者、學習者,持續積累中國典故和成語,避免詞不達意。”在視頻連線採訪中,大衛說着一口標準流利的普通話,圍繞或輕鬆或深刻的人文話題侃侃而談。若不是一擡頭便能看見他的容貌,很容易讓人忘記這是一場與外國友人的對話。
俄羅斯小夥大衛,中文名叫羅維衛,目前是北京大學在讀博士,曾獲得2014年“漢語橋”全球外國人漢語大會比賽總冠軍,擔任過《世界青年說》節目常駐嘉賓、北京市旅遊形象大使。自2011年起,他已在中國學習超過10年,先後攻讀漢語言文學本科、比較文學碩士和比較政治學博士。他在微博上擁有近150萬粉絲,同時運營着微信公衆號、抖音、小紅書等多個社交平臺。
大衛與中文結緣於對中國文字的好奇。兒時,玩具標籤上寫着“Made in China”並附有漢字標註的安全須知,當時他覺得複雜的漢字神秘有趣。
在北京語言大學和中國同學一起學習《古代漢語》時,大衛被文言文和繁體字“難到懷疑人生,只能把一篇篇3分鐘長的課文錄音反覆聽40多遍”。
但到了《現當代文學》,大衛發現很多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中國作家都受到過蘇俄文學的影響。在清華讀碩士時,他專注於研究魯迅通過日語轉譯的俄羅斯文學作品,爲此還專門去日本東京交換了1年。大衛尤其欣賞魯迅創作的《故事新編》,用許多中國古典元素以古論今。此外,他還喜歡《聊齋志異》《三體》,最近在重讀孔孟和諸子散文。
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大衛認爲,書中的智慧既超越國界,又跨越時空引發共鳴。“我們現在可能覺得古人很陌生,但實際上,我們如今思考的一些問題,他們早已思考過。換句話說,古人提出的很多問題,我們至今仍在作答。或許不存在永恆的答案,卻有着永恆的問題。”
大衛在中國結識的國際好友當中,有位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專業、供職於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的外籍專家——埃及小夥劉正曦。兩人都曾擔任“漢語橋”出題官,互相打趣時,大衛調侃他是“老幹部”,劉正曦則稱大衛“大哥”。
普通話已經達到二級甲等的劉正曦,仍在繼續攻克多音字和易讀錯的字,不斷精進主持專業能力。此外,他對成語也充滿興趣。去年,他在埃及參與發起並組織了“‘學成語,識中華’第一屆成語大匯—外國人講中國成語故事”比賽,吸引了來自約20所高校的265名中文學習者參與。
這樣的成績背後,是埃及深厚的漢語教學傳統和蓬勃發展態勢:1958年設立漢語專業,是中東及非洲最早開展漢語教學的國家;現有4所孔子學院、2所孔子課堂和2所魯班工坊;2020年將漢語納入中小學教育大綱,並已開展兩批公立中學中文教育試點。
“學中文在埃及真的太火了,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其他國家學生通過HSK(漢語水平考試)4級就能申請獎學金,但在埃及至少要達到5級才行。”劉正曦說。他在Facebook上開設個人賬號“歪果仁學播音”,經常分享練聲技巧、口部操等內容,連他曾經的中文系老師也關注學習。
劉正曦引用魯迅的話形容漢語的魅力: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他深刻認識到,語言是瞭解一個國家最好的鑰匙,它不能帶來一切,但是可以打開多扇大門。
從一句“我懂你”開始
喝熱水、吃包子、喝豆汁就是懂中國了嗎?在大衛看來,這些都只是淺表層面的文化模仿,“咱追求的目標並非這些,而是去感受、去體驗,通過縱深瞭解和橫向對比,深入理解中國是什麼樣的。”2016年《中國詩詞大會》第一季中,大衛就曾說:“我不想成爲淺嘗輒止的‘中國通’,而要‘通中國’。”
他欣賞東晉詩人陶淵明筆下的田園意境,喜愛“潤物細無聲”“花落知多少”的優美詩意,還有“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說理啓悟。
不過大衛最癡迷的還是書法藝術,他擅長俄文和日文書法,還研習過古埃及文字。在他眼中,中文書法最爲博大精深:漢字數量繁多、筆畫多變、字體豐富,又蘊含深厚的中式哲學底蘊,即便不懂中文的人,也很容易被其深刻的美感所吸引。
大衛通過臨帖自學楷書和行書,歐陽詢、顏真卿、王羲之、趙孟頫、米芾等名家作品都是他的學習範本。從最初的滿心煩躁,到慢慢開始耐心感受毛筆與宣紙之間的摩擦力,掌握各種筆畫寫法,做到“意在筆先”。“寫得最好的字永遠是下一個”,大衛說,這種追求完美的樂趣就像掛在驢子面前的胡蘿蔔,激勵着他不斷更上一層樓,並且期待解鎖更多中國畫技法。
人若經常遊走於不同文化之間,便容易培養出敏銳的文化嗅覺。成年後在北京生活十餘年,又曾旅居日美,大衛深刻體會到:不同城市的氛圍和秩序以及人們之間的交往方式各異。與其放大文化差異,不如“珍惜有多元性的環境,保持好奇心,拓展知識面”。
在好友劉正曦眼裡,中國的模樣是“強”“美”“包容”:強在國家實力、國際影響力,就像他在雜誌上發表的文章標題所言——《中國兩會,政策“風向標”牽動全球》《中國不會因爲是大國就給別人穿小鞋》;美在美景美食、生態人文,“在新疆天池,隨手一拍就是Windows壁紙”“漂亮的唐裝大褂和漢服,我家也有”;包容則體現在240小時過境免籤政策、創業扶持措施,處處彰顯開放胸懷。
若只能選兩個漢字送給世界,劉正曦會選擇“和合”——在百年變局中,世界需要和平、和諧與合作;在河北玉狗樑村,他用紀錄片講述這個國家級貧困村如何通過“瑜伽脫貧”實現蝶變;他還曾將中國共享單車模式成功介紹到埃及……
所有這些對中華文化的深度探索,最終都指向同一個目標——搭建理解的橋樑。正如微信對話頁裡,劉正曦發來的個人海報上的那句口號:人類命運共同體,從一句“我懂你”開始。
以開放心態連接不同文化
“所謂文化傳播,並不意味着天天講詩詞成語。”大衛說,自己活躍在中國的社交媒體上,分享多語言學習經驗、留學趣事和知識思考,首要目標是讓更多人瞭解一種想象之外的生活方式。比如現在,大衛正在美國康奈爾大學訪學,並且追尋着中國現代思想家、文學家胡適先生的足跡,去他生活過的地方,讀他的手稿和日記,特別感同身受。
大衛堅持最久的欄目,是個人微信公衆號睡前語音欄目“晚安衛”。2017至2021年,他每晚發佈1分鐘左右的簡短語音,分享見聞和心情,最後用中俄雙語道一聲晚安。
不少關注了十幾年的粉絲,會發私信給大衛講自己的故事,比如受其影響開始學外語、選擇感興趣的專業,或是參加了一次跨國婚禮;俄羅斯中文學習者,也會因爲大衛的分享,不再覺得學中文遙不可及。
由於精力有限,大衛希望未來在能力範圍內把重點放在小紅書和Youtube上,探索更多可持續的分享形式。
大衛坦言,堅持分享的動力源於好奇心:“我覺得博主有責任傳遞多元信息,讓更多人快樂交流。”他主張以開放心態連接不同文化。
相較於在不同平臺進行形式嘗試的大衛,劉正曦在屏幕上呈現出兩副截然不同的“面孔”:
這一面,“5G衝浪”追熱點,熱梗頻出抖包袱,自稱“木乃伊區up主”——這是網絡達人@埃及法老劉正曦。
這位網絡達人以快樂情緒爲基調,在中國妻子的幫助下,結合網絡熱梗講解埃及文化,從不爲了搞笑而搞笑。爲確保專業度,他經常做大量功課,吃透權威資料後再用新穎方式呈現。有網友留言:“自從刷到過up主的視頻以後,想去埃及的慾望拉滿!”
另一面,髮型梳得一絲不苟,穿着西裝革履,講話字正腔圓——這是重要活動嘉賓或者官方宣傳短視頻主持人。接受採訪當天,劉正曦剛參加完海南國際文創周活動,次日又將飛往福建。
在公共表達中,劉正曦要求自己“做好代表埃及的一張名片,講好真實的中國故事”。他總結出三點心得:真情實感不加濾鏡、把握分寸不冒犯人、分衆傳播通俗易懂。他舉例說,從共建“一帶一路”中埃合作成果,到電視劇《覺醒年代》《三體》在埃及熱播,這些鮮活案例,都是跨文化傳播的生動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