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學而思大閱讀直播間響起戴建業的湖北腔

未來是活到老、學到死!要讓孩子把學習作爲一種生活方式;

「長河落日圓」,一個「圓」字就好的不得了;

人生可能沒有意義,但不能沒有意思……

2 月 26 日晚,學而思大閱讀直播間傳來一陣陣抑揚頓挫的分享,屏幕裡的嘉賓操着一口湖北腔,用古詩詞解讀着 AI 時代孩子成長的「未來密碼」。

坦白說,初看宣傳海報,讓人不禁暗自揣測這是否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商業策略組合:以坐擁 500 萬粉絲的網紅教授戴建業爲話題點,學而思文科負責人費方舟做產品導向,藉助家長對「教授」標籤的天然信任,以 AI 時代的教育焦慮出發,從知識圈層向大衆市場進行破壁,進而導向大閱讀的產品轉化?

懷着驗證的心態,蹲守整場直播後卻發現自己「小人之心」了。從沒見過這樣冷靜又剋制的教育公司,全場無刻意產品植入、無直接口播,有的只是戴建業的書籍抽獎。當直播間響起戴建業的湖北腔,一陣陣爽朗的笑聲穿透屏幕,那片詩意棲居的人文底色已悄然鋪就。

戴建業何許人也?68歲高齡的「網紅教授」,是他最爲人所熟知的標籤之一。在此之前,身爲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首席專家,戴建業首先是一名古典文學領域的權威學者,也是親身入局的教育實踐者。

帶着粉筆灰溫度的人文視角,他金句頻出,直面迴應了社會普遍的AI焦慮。他大膽預測,在人工智能如此飛速發展的趨勢下,未來90%以上的工作都有可能被 AI 替代。

戴建業認爲,在傳統大工業時代,被「流水線」生產出來的學生更容易被AI替代,甚至AI的工作產出會更加漂亮。與之相反,終身學習能力將是應對社會變遷的核心素養。「未來的教育要培養活到老,學到死的精神。」戴建業直言,「知識迭代速度遠超人類歷史任何時期,今天學的編程語言,明天可能就被淘汰。唯有終身學習,才能不被技術甩下車。」

慶幸的是,在與人類的「競賽」中,AI 也展示出特有的侷限性——相比於人類,AI仍帶着技術「死物」的冰冷感。它無法體驗生命律動,更無法創造出真正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作品。

因而個性、感受、直覺,將成爲人類面對萬能 AI 取勝的「底牌」,也成爲 AI 時代教育恆久彌新的價值。這又如何理解?

一來,教育應鼓勵孩子以獨特的個性形成差異。傳統教育模式常以「流水線」思維磨平個體棱角,強調趨同而忽視獨特性。然而,若喪失個性,人將失去不可替代性,易被機器取代。AI 時代,面向未來的教育,要反其道而行之,培養孩子摒棄盲從,鼓勵保留差異。

二來,教育應引導孩子以新穎的感受帶來創造。正如戴建業看來,李白筆下廬山的「飛流直下三千尺」彰顯狂放生命力,而蘇東坡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則流露理性哲思,二者迥異的體驗正源於對同一事物的全新感受。若每一代人都能跳出固有框架,以個人化感知重新解讀世界,便能激發創造力,推動文化與社會持續煥新。

三來,教育應啓發孩子以敏銳的直覺洞察問題。直覺是跨越理性邏輯、直擊本質的核心能力,貫穿科研、商業、人際等等領域。商機捕捉、職場洞察、情感互動等場景,都依賴直覺的敏銳性。這種「讀心術」般的洞察力,既是解決問題的鑰匙,也是把握時代脈搏的關鍵。

同樣,在費方舟看來,AI 替代的是技能,替代不了人的覺醒。AI 傳授的是知識,傳授不了主體性與開放性思維,也無法提供情緒價值。而人類教師的不可替代性就在於他們能夠通過個性化的教學,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培養學生的獨特個性和創新思維。

他以學而思教研場景舉例,使用 DeepSeek 等 AI 輔助能夠提升教研工作的效率,但在課堂中何時放緩節奏讓學生思考、何時插入互動激發興趣,這些「教學藝術」與「情緒價值」的投入,AI 永遠學不會。

當在 AI 的「能力禁區」,終將結滿人類獨享的果實。隨之而來的問題則是:教育應如何幫助孩子培養相應的能力,以摘取累累碩果?戴建業認爲,學好古典詩歌,就能從中找到未來人生的密碼。簡單來說,學習古典詩歌能爲孩子帶來 AI 時代不可或缺的五大能力:想象、直覺、記憶、邏輯與語言。

其一,想象力是天才的標誌,而古詩是激發想象的天然土壤。戴建業強調,想象帶來創造,是最重要的一種智力因素。在他看來,古詩不是靜態的文字,而是培養孩子想象力的「造夢機」。李白在《夜宿山寺》中,寫出「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誇張意象,在《夢遊天姥吟留別》中,又用短短几行詩句,寫出霓虹爲衣、清風作馬、仙人列隊奏樂的超凡圖景……這些天馬行空的描繪,正是來源於詩人無拘無束的想象力。

其二,直覺並非天賦,而是閱讀賦予的「第六感」。「春江水暖鴨先知」是蘇軾對鴨掌波動的細微觀察;「紅杏枝頭春意鬧」是宋祁對春日喧囂的感性捕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是王維對自然規律的微妙把握……那些讓我們感到共鳴的詩句,無不透露着詩人對周遭平凡細節的敏銳直覺。

讓孩子讀古詩,如同給他們一副觀察世界的「顯微鏡」,爲他們搭建了訓練直覺最好的舞臺。費方舟認爲,AI 雖然能夠進行數據處理和知識碎片化學習,但它缺乏人類所獨有的想象力與直覺,無法憑空創造出數據之外的「天外之物」。同樣,孩子的直覺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在書頁翻動間悄悄成長。

其三,背誦古詩,是訓練記憶的有效方式。有人認爲,AI 時代,知識唾手可得,記憶力將會成爲無關緊要的一項能力。但戴建業認爲,這種「記憶無用論」極端荒謬。他拿自己的經歷舉例,稱自己60 多歲仍在背英文稿,和自己 20 多歲的研究生相比,記憶力並沒有顯著差別。「記憶這個東西就是記得越多越好。」戴建業強調,「記憶詩歌是最容易培養人記憶的東西,因爲它有押韻、有對偶、有平仄,整體上音調和諧,就便於記。」

其四,古詩中的哲思,可成爲邏輯能力的營養來源。詩中有詩,亦有思。蘇軾《題西林壁》以「橫看成嶺側成峰」展現視角轉換的哲理,以一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點破「當局者迷」的生活邏輯;王安石《登飛來峰》以「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強調高位思考的全局觀,體現政治抱負中的理性抉擇……深入閱讀這些詩作,有利於訓練孩子們從具象中提煉抽象規律、從現象中洞察本質的能力,培養他們基於生活經驗、辯證視角的邏輯思維,深刻感悟到人生的複雜性與多面性。

其五,古詩給予了人們語言獨有的「美」之體悟和「準」之凝練。古人寫詩如同鑄劍,講究「煉字」。孟浩然的「綠樹村邊合」,一個「合」字讓村莊被綠意包裹的畫面躍然紙上。戴建業強調道,「所以說要感受和學習語言的優美豐富,就好好去讀詩詞,不能天天用我們這種大白話,這是沒有美感的。」

語言能力不僅體現在對「美」的感悟上,還包含對「準」的把握。AI 輔助時代,精準表達反而更具價值。位晨指出,大模型是自然語言的處理系統,如果用戶的語言表達能力足夠強,換言之對大模型的提示詞足夠凝練精準,那 AI生成結果也會更加臻於完美。反之,如果沒有精準的語言表達,用戶問不明白,AI答不明白,交互效率隨時下降。這也恰恰呼應了學而思的教育理念——「提問是更好的學習」。

這一晚,學而思大閱讀選擇了一條指向多元、批判、解放的人文教育路徑—— 試圖用一場在歷史座標軸上回望的「復古」文學對話,在 AI 浪潮中堅守人類教育的底線,迴歸人的本身,強調人類教師的不可替代性。

三人在直播中反覆交流的「直覺培養」、「生命體驗沉澱」,實則是將教育服務從知識傳遞維度,拉昇到情感聯結與認知建構層面。當 AI 能夠瞬間生成李白的《靜夜思》賞析時,他們在思考如何引導學生體會「牀前明月光」背後流動的時空感知。

這種對「感知顆粒度」的極致追求,本質上是在重新定義教育服務的價值座標——即通過文學的意象解碼,培養孩子將抽象情感轉化爲具象表達的元能力。正如戴建業所言,AI 時代,數字技術越是在標準化上佔據優勢,教育更應主張培養人的個性化成長,對孩子們要求「千姿百態」,更鼓勵「五花八門」。

當下,教育科技行業正在發生百年難得一遇的巨大範式轉移,而這一深耕人文價值的抉擇,或許正暗合了智能時代的終極教育命題:當知識獲取變得觸手可及,那些需要歲月沉澱的直覺與靈性,反而成爲最稀缺的核心競爭力。

畢竟,十八世紀德國詩人荷爾德林,寫下那句直指人類生存本質的名句 —— 「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之上。」經過百年傳頌,今日讀來,讓你、我,以及 AI 都爲之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