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心大罷免對兩岸的蝴蝶效應

未來歷史或記載:「二○二五年臺灣掀起『大罷免』運動。投票結果雖扭轉雙少數政府的不利局面,卻也顛覆了一向被世界公認爲民主楷模的選舉制度。從此選罷投票頻仍、政局陷入動盪、建設內耗空轉、衝擊民生經濟。當權的○○黨挾資源優勢,連續利用該運動壓制在野,維持長期全面執政。○年○月○日共軍突宣佈:『因發生導致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重大事變、和平統一可能性完全喪失,決依『反分裂國家法』採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

我既非編劇,也非小說或預言家,更不願危言聳聽,看到上述假設情境成真。但經大膽推演,表面看似與兩岸無直接關聯的大罷免,一旦成案,其結局短期將改變國內政治生態,長遠或牽動臺海局勢發展,由全民共同承擔苦果。復觀聯合報民調,四成七國人雖反對罷免行動,仍有四成三表示贊成,且目前進度已到二階段連署,難踩煞車。爲此不得不杞人憂天,以升斗小民身分,表達如下擔憂。

首先,國安會前秘書長蘇起曾形容賴政府制定國安政策,常只用一隻眼睛和耳朵,只看(聽)國際、不顧大陸。如今針對綠營主導的大罷免,各界多僅關注在罷免與反罷免理由,及立院「朝小野大」是否被翻轉,忽略後續可能對兩岸的影響,不無短視之嫌。何況,包括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批藍白爲「中共尿壺」、曹興誠稱以大罷免「掃除中共地下黨員」、劉世芳轟民衆黨「吃臺灣米、做中國鬼」等論述;不管如何荒謬又不合邏輯,正值臺海兵兇戰危之際,只要對岸將之錯估誤判爲挑釁,都有可能爲劍拔弩張的雙方關係「添柴加火」。

其次,前立委郭正亮爲反罷免助講時警告:若通過罷免,未來將失去言論自由,還可能進入兩岸戰爭,選民應擦亮雙眼。以近期賴清德總統定調大陸爲「境外敵對勢力」、發佈「賴十七條」全面限縮兩岸交流,加上民進黨政府驅逐陸配、約談接受陸媒訪問的教師、進行全民防衛韌性演練等針對性操作,不論主觀動機是否出於催化大罷免,客觀上已逐步營造出戰爭氛圍,將兩岸關係推往戰爭狀態,陸方旋即也在昨日以軍演與海警執法迴應。故此番倘罷免藍委得逞,回覆綠營「一黨獨大」,在欠缺國會監督制衡下,未來臺海局勢可謂「禍福難料」。

古有明訓:「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除如趙少康解讀前述民調,社會民意因大罷免業呈「兩極化」、不利團結外,我認爲更大的隱患,在於少數人茍能藉法律漏洞推翻多數人的選舉結果,則國會定期改選制度就此遭到破壞,冤冤相報造成仇恨動員循環頻仍。部分民衆或因投票無效、選舉權毫無保障,轉而質疑民主價值,喪失對政權合法性的信賴與對國家的忠誠。

難怪前立委沈富雄說大罷免成功乃「違憲的作亂」,反之爲「失敗的不流血政變」。屆時臺灣內部的分化對立,恐無異於二戰前德語與捷語族羣分裂的捷克,或俄羅斯入侵前烏語與俄語族羣分裂的烏克蘭。鑑往知來,自我洞開門戶,如何能免於外來威脅?在巨大撞擊前,試問,有沒有人聽到那微弱的蝶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