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年輕人愛搞的“抽象”,原來老祖宗早玩過

當你在鍵盤上飛快敲字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幾千年前的老祖宗們,是怎麼用甲骨文“聊天”的呢?

很難想象,這些看起來抽象得不能再抽象的東西,居然成爲了我們中華文化的源頭。

你以爲的甲骨文很抽象,可事實上的甲骨文,卻是三分抽象中帶着七分寫實,乍一看不明所以,等到謎底揭開,又會覺得“果然如此”。

以“人”爲例,甲骨文裡,和“人”有關的字特別多,堪稱是老祖宗的“表情包庫”。

“人”的甲骨文字形,就是一個側面站立的人,能夠抽象但清晰地看到他的頭、手、肩、身和腳。

這種設計反映了古人對人體結構的直觀描繪,強調了人類直立行走的特徵。

這些看起來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象形符號,卻偏偏被我們的老祖宗玩出了花。

比如,“天”,就是一個“人”頭上頂了一片瓦,有瓦遮頭就是天。

“幹”,是一個人高舉雙手,這不就是“擼起袖子加油幹”的具象化寫照。

兩個“人”疊在一起,就是“從”。

而三個“人”疊在一起,那就是“衆”了。正如後世簡體字對“人”“從”“衆”三個字的提煉,也是從甲骨文的參考中來。

“休”字,由“人”和“木”組成,看起來就像是一個人靠在樹上休息,充分說明了古人在野外勞作時的一些習慣,他們也會選擇在一些能夠遮陽蔽雨的樹下歇息。

而“王”字,乍一看,像是一個“人”站在滑板上。

表面上的“王”是天生滑雪聖體,實際上,在甲骨文的世界裡,“王”字另有所指。因爲那個“踩着滑板的人”,其實對應的是甲骨文裡的斧頭。

在古代,斧頭可不是用來劈柴的普通工具,而是權力和殺伐的象徵。換句話來說,誰能舉起這個斧頭,誰就擁有了威嚇野獸的力量,誰就是老大。

所以,老祖宗們就把“王”字設計成了一個斧頭的形狀:上面一橫是斧柄,下面是一個三角形的斧身,中間還有一道鋒利的刃。

這下看明白了吧,咱們的老祖宗當然不是隨便比劃兩下、就徒手造字。老祖宗在造甲骨文的時候,使用了象形、指事和會意等漢字造字的方法,後人在研究甲骨文的過程中,能夠在字的使用上,看出假借的造字方法。

這也就是我們能夠看懂這些看似抽象、卻又很寫實的甲骨文的原因。

如果要給甲骨文的“抽象”難度做個等級劃分,最初始級別,大家或許都能猜出一二。

除了上文提到的“人”、“天”,還有不少一眼就能猜出答案的字。比如,方形圈內一橫,爲“日”;彎月之形爲“月”;而“日”+“月”的形象放到一起爲“明”字。

由三個三角形組成的符號,就是“山”字,彷彿是連綿起伏的山脈,層巒疊嶂。

長得像一堆火的字,還真就是“火”。

水,就是一條大河波浪寬。甲骨文中的“水”字,就像一條蜿蜒的河流,簡單幾筆線條,就勾勒出了水的靈動與柔美。

除了這些象形的甲骨文,還有象形中帶着幾分意會的文字。

比如“丁”的甲骨文就是一個“口”,而“一張嘴”就是一個人,人即是丁,丁即是要張嘴吃飯的人。

這樣去看老祖宗創造的甲骨文,是不是感覺很奇妙?

但如果只是這種程度,又怎麼能讓甲骨文成爲現今最難破解的文字呢?

比如這個看起來像一個命苦的“早八”人的字形,誰能想到它竟然是“孫”字的甲骨文呢?

再比如甲骨文的“齲”,是一個會意字,從“齒”從“它”,牙齒中有蟲之形,本義是蛀牙。這是世界上最早記載蛀牙的文字,即在“齒”字裡加了一個蟲子,生動形象地展示了3000多年前古人想象的、小蟲子吃掉牙齒的畫面。

還有“衛”字,這個字的甲骨文有好幾種不同的寫法,彼此間差異很大,摸不着頭腦。其實是老祖宗將“行”字和“止”字結合,意指城邦四通八達,衛兵們在要塞處站崗,護衛城邦居民和往來行人的安全,組合在一起,就變成了一個看似開放、卻又封閉的城市。

再比如一些奇奇怪怪的老祖宗抽象發明。

商朝人眼中的彩虹,是一條頭尾各長龍首的巨獸。所以甲骨文"虹"就像雙頭龍,弓着腰暢飲黃河水,難怪《山海經》記載"虹虹在其北,各有兩首",簡直是既生動形象,又別有深意。

“龜”字,是一個自帶燒烤特效的神獸。

因爲它在甲骨文裡,總是被畫成"屁股着火"的樣子——但事實上,這是強調龜甲灼燒產生的裂紋。畢竟,商朝人還要用這種占卜儀式,與神明“視頻連線”呢。

解析和重建甲骨文並不是容易的事情,纔有了“破譯出還沒有解讀過的甲骨文的,單字獎勵10萬元”、“對尚有爭議的甲骨文作出新釋義的,單字獎勵5萬元”這樣的獎勵機制。

甲骨文承載着豐富的文化信息,閃耀中華文明的智慧之光,文化基因如同一條紐帶,連接我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別看甲骨文抽象,它可是迄今爲止我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距今有3000多年的歷史,是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

如今,這種古老文化的魅力正在被更多人發現和應用。

其中最爲經典的應用,當屬2008年北京奧運會圖標,在各項體育運動的圖標造型設計中,融入了大量甲骨文元素。這些設計不僅展現了甲骨文的獨特魅力,更讓中國傳統文化藉由這一體育盛會,走向世界。

除了奧運會上的甲骨文風圖標,比亞迪集團旗下高端品牌仰望汽車,也是一個利用甲骨文,讓中國元素走向世界的絕佳例子。

以仰望汽車的Logo設計靈感爲例,它源自甲骨文中的“電”字。這一字形在甲骨文中最初與“申”字相通,象徵着閃電的形狀。

在古代,“申”字不僅表示地支的第九位,還與“電”字相關,象徵着閃電的光芒和力量。仰望汽車將這一古老文字融入現代汽車品牌設計中,寓意着新能源技術的極致性能和對未知領域的無畏探索。

這種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的設計理念,不僅展現了仰望汽車對中華文化的深刻理解,也體現了其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創新精神。

爲了更好的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仰望汽車特別邀請了一衆學界名士,講述中國文字的起源,分享了他們對甲骨文的深刻見解,以及這些古老文字如何影響和啓發了現代漢字的發展。

正如專家學者所言,甲骨文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文化自信的源泉。通過對甲骨文的研究,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中華文化的根脈,也能從中汲取智慧和靈感。這種對古老文字的探索和尊重,與仰望汽車的品牌理念不謀而合——通過將甲骨文的抽象美感與現代設計語言相融合,仰望汽車賦予“電”字全新的現代意義,讓古老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新的光彩。

從安陽殷墟到巴黎車展,從走出中國到邁向世界,仰望汽車正以傳統文化爲精神圖騰,以現代科技爲核心引擎,在新能源賽道上書寫着中國式硬核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