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把青春期兒子當成“刺蝟”去養後,他的叛逆、難管全都消失了

作者:主創團·牧青野

美國教育家布拉德和傑裡克提出過一個很有趣的觀點:

青春期孩子,像極了一隻“刺蝟”。

他們身上總掛着一張“禁止靠近”的牌子,他們會用身上的“刺”給自己設一個保護罩,他們看起來總是易怒、難管。

仔細想想,確實如此!

就像我兒子,自打進入了青春期,就像變了個人一樣,要麼就是神龍見首不見尾,一回家就進臥室,除了吃飯上廁所,根本別想見到他的人,要麼就是來來回回只有幾句話:

“我不想說!”

“你別管我!”

“你說夠了沒!”

“別動我東西!別進我房間!”

別人家是半大小子,吃窮老子,我家是半大小子,氣死老媽。

在老母親“氣懸一線”時,幸好遇到了“刺蝟法則”。

在我把兒子當成“刺蝟”重新養育後,果然看到了曙光。

接下來,我會把我是如何使用“擁抱一隻刺蝟”三個法則的過程和成果記錄下來……

法則一:

不要戴手套

讓“刺蝟”聞到你的氣味

我發現兒子到了青春期後,最大的一個變化是和我有距離感了。

開學的家長會,老師反映,兒子的語文成績有點退步。

回家後我對他說,休息時間可以多閱讀,還問他需不需要我幫他買一些課外書。

他嘴上隨口答應着,轉頭就出門了,我追出門再問,他不耐煩地說自己知道了,讓我不用管,然後頭也不回就走了。

不止這一次,生活中我也發現過很多這樣的情況。

看他學習累了,我說媽媽晚上給你做頓大餐,他反過來懟我一句:

“你做的能有外面的好吃嗎?”

氣得我一口老血差點噴出來!

有時候看着天馬上要下雨,讓他出門帶把雨傘,結果他理都不理我就走了。

晚上回來發現他有些着涼,想着給他熬個熱薑湯,熬好了端進去,他又衝我發起了火:

“你能不能別進我房間!”

“我知道照顧自己的身體,你別管我!”

明明是關心他,他倒好,不但不領情,還倒打一耙。

不過生完氣,冷靜下來後也能理解,畢竟他到了青春期,身心發育都在經歷劇變,難免會有一些情緒上的問題。

當時,我正好在書中看到一句話,要把青春期的孩子當成一隻“刺蝟”去溝通。於是就想着先試試其中的第一條法則:不要戴手套,讓刺蝟聞到你的氣味。

裡邊有3個關鍵點:

1、讀懂孩子未說出口的需要。

2、消除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隔閡,多陪伴孩子。

3、給孩子設定並令其遵守適當的規矩。

美國發展心理學專家勞倫斯曾說,青春期孩子看起來總是“張牙舞爪”,但其實,他們非常需要父母。只是他們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和支持。

所以兒子之所以像個刺蝟一樣,總是想要“扎傷”我,其實是因爲他本身在經歷很多學業、社交、家人等等各種的壓力。他把這種情緒外化後,宣泄在了自己最親密的人身上。

說白了,他其實在向我傳遞一個信息:

“媽媽,我壓力很大,但我不知道該怎麼處理。我覺得家很安全,我想在這裡釋放我的壓力。”

想明白後,我決定從愛和信任的角度一點點幫他打開心門。

比如,每週抽出固定的時間作爲家庭日,陪他一起進行戶外活動,製造更多的相處時間。

一開始,他並不太配合,但後來他甚至會主動提出下一次的家庭日要去做什麼。

我對兒子的陪伴多了,他對我的信任也越深厚了,偶爾還會和我聊一聊學校裡發生的事,甚至還會向他爸請教一些男孩子社交的問題。

而且我還發現,我對於他的一些“沒有說出口的話”也看見得更清晰了。

到這時,我才漸漸反應過來,兒子其實一直在用他的方式來尋求關注。他不僅需要從我們這裡獲得愛和安全感,還需要我們給予他像成人一樣平等的尊重。

還有一個意外收穫,和兒子之間的感情重新變親密後,我也可以“大膽”地向他提要求了。

比如不能莫名其妙衝着父母發火,有問題可以商量,但不能拒絕溝通。

如果換做以前,對於我的這些要求,他只會充耳不聞,但這次他居然也能坐下認真聽我說,而且還會提出自己的意見。比如他心情不好的時候,想要安靜一會兒,我們做父母的不能去打擾他。

真的沒想到,原本棘手的青春期問題,這才落實了一個法則,就已經看到希望了。

法則二:

不要着急,慢慢來

讓“刺蝟”放鬆警惕

有天晚上放學,兒子低着頭一路不說話,回到家後飯也沒吃就回臥室了。

我和他爸面面相覷,都不知道出了什麼問題,但想着之前和兒子的約定,就沒有去打擾他。但他一直沒有出臥室,我還是有些擔心,就從他的同學那兒側面瞭解了下。

這才知道,原來他今天上課偷玩手機被老師發現,還被趕去走廊罰站。

知道前因後果後,我特別生氣。因爲之前就三令五申地和他說過,手機不許帶到學校,沒想到他壓根就沒聽。

看我的火已經冒了上來,他爸連忙拿出刺蝟法則第二項讓我看:

不要着急,慢慢來,讓刺蝟放鬆警惕。如果它捲成刺球,樹立起全身荊刺,請保持冷靜,耐心等待。

好吧,壓住火氣,慢慢調整。

我決定先不把這件事挑破,等兒子自己和我說。

週末的時候,我們裝作什麼事都沒發生,照常帶他去體育館打球。但兒子明顯積極性不高,玩了一會兒,吃飯時,終於忍不住和我說了實話。

我先是對他表示理解:“是不是覺得玩手機這件事挺難控制的?”

他沒想到我的態度這麼冷靜,便呆呆地回了一聲:“嗯。”

看他神情有些鬆動,我連忙趁熱打鐵:“其實媽媽也一樣,平時工作的時候,也總忍不住想刷手機。媽媽也理解你,被老師罰站,讓你覺得挺丟面子的。”

兒子聽了後低下頭不說話。

我開始表明自己的立場:“關於這件事,媽媽理解你,但也覺得你做得有一些不太對。媽媽希望我們可以一起找到方法解決這個問題,好嗎?”

心理學認爲,溝通中最重要的是先共情,再提出解決方法。

當我真誠地和兒子表達我的想法之後,兒子並沒有像以前一樣,和我針鋒相對地吵起來,反而靜靜思考了很久。

看兒子一直沒有回答我,我決定給他時間,並告訴他我相信他可以找到解決方法。

果然到了晚上,兒子在睡前低着聲音對我說:“媽媽,謝謝你!這次老師把手機還回來後,我不會再把它帶到學校了。”

“嗯,媽媽相信你。”

青春期的孩子,就像刺蝟一樣,在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難時,會瞬間豎起自己身上的刺縮作一團。而我們做父母的,這個時候只需要做到:

1、不用憤怒的情緒對準拒絕溝通的孩子。

2、耐心等待孩子放下戒備,願意打開自己的時機。

3、用冷靜、客觀、真誠的態度和孩子溝通,鼓勵他們自己找到解決方法。

說到底,青春期孩子其實什麼都知道,他們要的不過是父母在他們出錯和遇到困境時,不否定、責備、命令他們,而是接納和相信他們。

法則三:

“刺蝟”的腹部沒有硬刺

可以用雙手從腹部把刺蝟抱起

前兩個法則,其實都在說讓我們做父母的給予孩子尊重和信任,而第三個法則是讓孩子自己建立起自尊和自信。

父母給的尊重和信任足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也就有了。

就像陳默老師曾說過的,父母是孩子最堅定的大後方,如果父母都不愛孩子,不尊重孩子,孩子怎麼可能去愛自己,去尊重自己?

這一點,我也是深有感觸。

上次的手機事件發生了一段時間後,又發生了一件事。

兒子有天回家後,氣沖沖地對我說:

“學校舉行物理比賽,我想參加,但老師一直沒同意。還說我之前拿手機在學校裡玩,心思根本沒在學習上,就算選上我了,我也拿不上好成績。我以後再也不想好好上物理課了,反正學再好老師也看不到!”

雖然我覺得老師的擔憂也有一定的道理,但還是耐心安慰情緒上頭的他:

“老師可能因爲之前的事對你有一些誤解。但別人的評價和想法不能影響你喜歡物理這件事兒。如果這次真的去不了,媽媽希望你能繼續打起精神,用成績向老師證明你可以。”

我最近也發現,青春期孩子真的就和書裡說的一模一樣,他們對自尊有着非常強烈的需求,希望自己永遠是被關注的焦點。

這種心理也會導致他們容易在遇到挫折時產生強烈的挫敗感。所以父母就需要引導他們重新建立自尊和自信。

而刺蝟法則的第三項,就是通過這幾點幫助孩子來建立自尊和自信的:

1、區別自尊和自我價值。

2、培養好的習慣,讓孩子能更加自信。

3、積極主動地去面對人和環境,不要凡事被動。

4、廣交朋友,獲得更多的接納和認可。

道理其實很簡單,就是讓孩子的自尊和自信,不依賴於別人的評價和期望,而是讓他們自己相信自己,自己認可自己。

那次物理比賽後,我從老師那裡幫兒子要到了一份競賽試卷,然後讓他自己做了一遍,但他答得並不好。

好在有了前面的關係積累,我倆現在也算是無話不談了。

我和他一起認真分析了他在物理上的不足點,然後針對這些問題找了些追趕的方法。

有次回家兒子告訴我:“媽媽,老師告訴我下次的物理競賽會選我去參加,讓我好好繼續努力!”

我連忙問:“那你現在這麼努力地學物理,是爲了參加這次物理競賽嗎?”

兒子想了一會兒後,纔回答我:“不是的,媽媽,我不是爲了競賽纔去學物理的,我只是因爲喜歡纔去努力學習的!”

聽兒子這樣說完,我終於鬆了一口氣。

如今回頭看,擁抱刺蝟的三項法則,看似內容很多,其實說的道理無非只有一條: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引導孩子。

經過這段時間,我也越來越覺得,家庭教育真的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經常有專家說,太多的父母都沒有經過培訓就上崗,對於孩子其實是一場“災難”。

以前我對這句話有多嗤之以鼻,現在就對這句話有多認可!

我從自己的親身經歷中也看到了,一個孩子想要優秀,想要平穩度過青春期,真正缺少不了的,是父母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