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微短劇的風吹進大學校園

《童真理髮屋》劇組 《童真理髮屋》微短劇劇照 《青春不散場》劇照 《時速350》劇照

曾幾何時,爆款微短劇是專業團隊的“專屬領地”。如今,校園創作者們正用獨特的視角和創意,爲微短劇注入全新的活力與“味道”。

憑藉低成本優勢與創意突圍,校園微短劇在流量爭奪中開闢出一條新的路徑。校園微短劇題材涵蓋AI科幻、懸疑驚悚、校園穿越等多元類型。這些作品大多由在校大學生自編自演,取景於教學樓、宿舍等校園場景,將“低成本製作”發揮到了極致。

“看完破防”

在校大學生自制微短劇火了

“咔嚓、咔嚓——”昏暗的老式理髮店裡,一名男子正專注地修剪着假人模特的頭髮。他一邊剪髮,一邊喃喃自語:“這髮型不錯……”詭異的低語嚇得店裡的兩個小男孩奪門而出。突然,剪刀聲中斷——男子的目光緩緩移向牆上的相框……四川傳媒學院《童真理髮屋》團隊將鏡頭對準老式理髮店,以回憶的方式向觀衆講述一個父親的故事——他因工作錯過病重女兒的最後一面,心懷愧疚地辭去工作,在兒童腫瘤醫院對面開了一家售賣假髮的理髮店。他通過這家店,守護着每個孩子的尊嚴與希望,彷彿只有這樣才能彌補遺憾。該短劇上線後迅速引發網友熱議,相關微博話題“藏在四川學子鏡頭下的溫暖守護”持續發酵。

這部僅4分鐘的微短劇,以層層遞進的細膩情感打動觀衆。令人意外的是,這部作品並非出自專業團隊之手,也沒有百萬級的製作經費,而是由四川傳媒學院戲劇影視導演專業的學生們獨立完成。

四川傳媒學院學生、《童真理髮屋》的編劇小武透露,該劇的劇本靈感源於一次他去腫瘤醫院探病的經歷。當時,他看見一個頭戴彩色針織帽的小女孩——在昏暗的燈光下,女孩突然摘下帽子,露出光頭。緊接着,一名男子從盒子裡取出一頂精緻的捲曲假髮,輕輕爲她戴上。“那個瞬間觸動了我。”小武說,事後他與同學小周商議,決定將這段故事改編成微短劇。

不過,在拍攝前,他們需要先解決一個關鍵問題:如何把握微短劇的獨特敘事規律。

儘管當前市場對“微短劇”尚未形成清晰統一的定義,但業界普遍將這類作品界定爲:時長在10分鐘以內、製作成本較低,且以單集、分集或系列形式呈現的短視頻內容。這一特殊形式對劇本創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小武和小周最初創作的劇本無法在有限時長內講出一個完整的故事,爲了解決這一問題,他們嚮導演系的專業老師尋求幫助。最終,二人決定迴歸故事內核,在反覆提煉和四次打磨後,成功完成了劇本創作。

成片的效果出乎意料——雖然鏡頭語言帶着懸疑感,但故事內核卻充滿溫暖與守護。小周坦言,這正是他們的初衷:“我們想通過《童真理髮屋》告訴觀衆,每個需要關愛的羣體都值得被溫柔以待。”

微博上,話題“藏在四川學子鏡頭下的溫暖守護”也在持續發酵,網友們紛紛評論,“看完直接破防了”“鏡頭會呼吸,青春有溫度”“原來遺憾也能被溫柔治癒”……這些留言讓這部校園微短劇的熱度持續攀升。

北京青年報記者注意到,大學生原創微短劇正在社交平臺上掀起熱潮。在某生活類App上,“大學生短劇”話題累計獲得7.73萬次瀏覽。這些學生作品題材多元:既有記錄宿舍趣事的青春喜劇,也有犀利解構職場規則的黑色幽默,更不乏聚焦心理健康、職場困境、友情考驗等社會議題的創作。

一舉兩得

漸成影視專業學生重要實踐方向

《童真理髮屋》只是校園微短劇創作熱潮的一個縮影。中國傳媒大學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五名大二學生,組建了一支分工明確的創作團隊,包括導演、製片、CG總監和音樂總監等職位,僅用48小時就完成了微短劇《逆襲之我竟是超能仿生人》的創作。

這部劇將時間設定在3025年,仿生人男主面部的機械紋路在特效鏡頭下流動,賽博朋克風格的霓虹穿透鱗次櫛比的摩天大樓……光影交錯間,影片盡顯未來感。故事裡,新型仿生人A一直以爲自己是人類,他代替人類參與平定仿生人叛亂的戰爭,然而在最後的激烈爭鬥中,他才驚覺自己的真實身份……

早在2024年初,當短劇熱潮剛剛席捲各大視頻平臺時,《逆襲之我竟是超能仿生人》主創團隊捕捉到了這一趨勢,大膽地對科幻+動作題材的短劇進行嘗試。團隊成員藉助學校現有的設備,並在老師的專業指導下完成了這部作品。

作爲一部融合科幻與動作元素的短劇,拍攝的過程充滿了挑戰。單是構建符合設定的科幻場景,就讓主創團隊煞費苦心。這羣大學生先是一起鑽研虛擬拍攝技術,隨後又耗費大量時間在學校的虛擬影像製作棚裡,一幀一幀地搭建數字場景。最終,他們在有限的校園空間裡,成功構建出了一個“科幻宇宙”。

聲音設計環節同樣面臨挑戰。爲構建契合科幻世界觀的聲音景觀,創作團隊投入大量時間進行聲音實驗:從電子合成器的音色調製,到擬音素材的效果器處理,最後通過系統化的聲音設計方案,成功打造出了極具辨識度的聽覺體驗。

技術難題一一解決了,但他們在資金方面又遇到了困難。不過幸運的是,學校和老師都給予了支持,爲他們提供了部分設備和拍攝場地。團隊中的製片同學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將成本控制在了可接受的範圍內。同時,他們還爭取到了一定的贊助,進一步緩解了資金壓力。

儘管在校園內創作短劇有些受限,但主創團隊認爲校園創作的感覺很棒,“大家因爲熱愛聚在一起,帶着超乎想象的熱情夜以繼日地投入創作。”

北青報記者瞭解到,微短劇正逐漸成爲越來越多影視專業學生的重要實踐方向。

在首屆“河馬杯”大學生微短劇大賽上,120部優秀作品從6000多部參賽作品中嶄露頭角。其中《逆襲之我竟是超能仿生人》和《童真理髮屋》兩部作品成功突圍,榮獲原創微短劇作品一等獎。

據瞭解,這一賽事共吸引了近萬名大學生報名,作品投稿覆蓋全國800餘所高等院校。

走進課堂

部分高校開始教授“微短劇”拍攝

事實上,拍攝校園微短劇已不僅僅侷限於學生的自發創作。在高校的教學體系中,微短劇也開始佔據一席之地。

以內蒙古藝術學院爲例,該校開設的“影視產業經營管理”專業課,在最近幾年已經將微短劇調整爲主要的教學內容。課堂上,老師會採用理論講解、案例分析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系統地學習微短劇製作的全部流程。

該校大學生小姚就上過這門課,從中收穫了很多。據她介紹,在課程初期,老師首先會對微短劇的基本概念、特點及發展歷程進行了系統講解,同時還會介紹劇本創作方法、鏡頭拍攝技巧、分鏡頭劇本創作及剪輯注意事項等。

此外,老師還會對具體的案例進行講解,包括解析優秀微短劇的劇本架構、情節鋪陳及影像語言。這種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教學方式,使得像小姚這樣的大學生能更快地將專業知識靈活應用於實踐。

課堂上,同學們的拍攝筆記這門課還有一個結課展示環節,要求小組成員自行選擇與文化相關的題材拍攝一部微短劇。

在小姚看來,大學生拍攝微短劇的關鍵在於“如何儘可能用最少的錢,拍出最棒的劇”。因爲都是恐怖題材愛好者,小姚和同組的同學們別出心裁地選擇了以中元節爲主題。

在經費有限的情況下,幾個大學生展現出了驚人的資源整合能力:邀來攝影系的“技術外援”掌鏡,又將尋常的校外街道和組員臥室巧妙地改造成“陰森場景”。就連那些搖曳的燭光和詭譎的拍攝角度,都是用檯燈和手機支架完成的。

從撰寫策劃案、分鏡頭劇本,到挑選場景、確定拍攝人員、拍攝,再到最後的視頻剪輯,儘管最終的微短劇僅有短短5分鐘,小姚和她的小組成員卻整整忙活了兩個月。

小姚還記得,雖然整個拍攝過程還算順利,但在剪輯時,老師的一句“不可以用剪映App的特效”讓大家犯了難。她們不得不臨時上網學習“鏡頭如何絲滑轉場”。而在剪輯過程中,她們又發現之前的拍攝缺失很多鏡頭,於是幾人又在-20℃的寒風中脫掉羽絨服開始補拍。

最終,經過對數百條素材的篩選與打磨,小姚和她的小組成員“萃取”出最恐怖的片段,剪輯成了一個時長5分12秒的作品。這份努力沒有白費,她們的課程作品後來在院系級電影節上脫穎而出。

除了拍攝,在“影視產業經營管理”課上,學生們還要學着如何面對鏡頭進行自我表達和表演。內向的小鄭最初對出演微短劇充滿牴觸。這個在日常生活與學習中都不太擅長表達的女孩,面對鏡頭更是手足無措——不是表情僵硬,就是頻頻笑場。但在數十次NG(拍攝中不夠好的鏡頭)之後,她在排練室裡慢慢找到了狀態。現在的她,已經能在鏡頭前自然地展現自己的特點與魅力。

校方參與

推動微短劇創作在校園中發展

相關教學僅是微短劇深入高校的一個維度。在另一層面上,校方也開始積極地參與進來,進一步推動微短劇創作在校園中的發展。

2024年11月,由北京市委網信辦、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團市委聯合出品,新華網媒體創意工場指導製作的北京首部高校微短劇《青春不散場》正式推出。

《青春不散場》講述的是,在某高校校慶前夕,學生會主席尹曉月受邀籌備校慶活動,並因此結識了1978年第一代校史編纂人王虹。

當年,滿懷壯志的王虹畢業後毅然返鄉,憑藉知識帶領鄉親脫貧致富,書寫了改革開放初期青年投身建設的輝煌篇章。

時光荏苒,到了1999年,王虹的女兒劉芳菲也循着母親的足跡,運用科技助力鄉村振興。

鏡頭回到當下,尹曉月在校慶籌備過程中遭遇諸多質疑與挑戰。她以王虹、劉芳菲爲榜樣,用實際行動證明自身能力,出色地完成任務,給學校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

這部50集的微短劇以一本泛黃的校史爲紐帶,串聯起老中青三代大學生在不同時代背景下的成長曆程與青春故事。

該劇聚焦校園題材,在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和中國傳媒大學進行實景拍攝,且由兩校學生參與演出。劇中對於主人公追逐夢想時的激情澎湃以及面對困惑時的掙扎彷徨,刻畫得極爲生動。而多元化的表達,也使得每一集劇情都能引發觀衆的共鳴。

該劇上線多個媒體平臺後吸引不少觀衆的關注。許多人表示被劇中的情感深深打動,“青春就是一部融合着淚水與歡笑的奮鬥歷程。”也有網友對校園微短劇的新形式給予好評,“學生的參演使得劇集更爲真實,學生演員自然且真情流露的演技也更具代入感。”

前不久,北京交通大學也推出了一部青春微短劇《時速350有風也有晴》。這部劇以春運期間的高鐵爲背景,講述了高鐵列車長林霜晴與研究生顧凌風的愛情故事。該劇憑藉“可鹽可甜”的愛情線以及列車長工作中遇到的一個個“難題”,展現了高鐵行業的專業性及鐵路人的責任與擔當。

據瞭解,該劇所有演員均爲北京交通大學研究生,雖非科班出身,但他們的表現獲得了劇組專業人士的肯定。

該劇製片人範書成,是北京交通大學語言與傳播學院的一名實驗員。據他介紹,這部劇是學校新媒體實踐課程的一部分,目的是通過微短劇的製作流程,鍛鍊學生們的實踐能力。

範書成表示,學校不僅爲學生提供創作平臺,還通過跨部門調配資源,協助學生完成從劇本創作到拍攝、剪輯等整個流程工作,“我們希望讓學生體驗到影視製作的各個環節,也爲他們的藝術教育開創了新的道路。”

在範書成看來,微短劇節奏明快、故事性十足,能在較短時間內吸引住觀衆,且傳播力強。他表示,學校今後會持續支持學生進行微短劇創作,爲他們打造更爲優質的創作平臺,以推動校園文化與新媒體藝術的深度融合。

本版文/本報記者王婧懿實習生餘一鳴姚鴻宇李奕帆崔靜蕾

統籌/林豔張彬

供圖/受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