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間顯微鏡張開科學“慧眼”
吳月輝
太陽,這顆距離地球最近的恆星,源源不斷地爲地球提供光和熱。然而,這顆演化了46億年的星球,還有諸多未解之謎,靜待人類探索。
最近,人類對太陽的仰望觀測,又多了一雙“慧眼”。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製項目“2.5米大視場高分辨率太陽望遠鏡”在四川稻城啓動建設,預計2027年完成裝調並投入試運行。望遠鏡建成後,將成爲全世界最大的軸對稱太陽望遠鏡。揭開太陽“成長”之謎的同時,該望遠鏡也將在超新星、伽馬射線暴、黑洞潮汐瓦解及恆星耀發等時域天文學觀測方面,探索更多未知答案。
科學這雙“慧眼”,總能賦予人類超越感官極限、洞察事物本質的能力。不久前,南京大學沈樹忠院士團隊就藉助超級計算機與人工智能算法,構建了全球首個高時間分辨率(小於4.5萬年)的䗴類有孔蟲多樣性曲線。在這個“時間顯微鏡”助力下,團隊成功“還原”了距今3億年前後海洋生物生命波動過程,揭示了氣候變遷對生物演化的驅動作用。
除了看清世界,科學的“慧眼”也能夠去僞存真。植物寄生線蟲每年給全球農業造成上千億美元的損失。線蟲侵染植物時分泌效應蛋白,能篡改植物的生理過程。然而,這些效應蛋白如何精準摧毀植物免疫,一直是未解之謎。最近,這個謎底終於揭開: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團隊首次揭示,甜菜孢囊線蟲通過“劫持”植物細胞的“蛋白降解系統”——泛素化系統來摧毀植物免疫。
比線蟲的危害更讓人類擔心的恐怕是人工智能的安全問題了。日前,在清華大學舉辦的一次國際論壇上,圖靈獎得主、著名計算機科學家姚期智提醒——由大語言模型的欺騙行爲產生的“生存性”風險值得關注。他同時表示,人類若想避免被“欺騙”,或許可以嘗試在設計系統時就明確AI的“行爲邊界”。
從微小的夸克到浩瀚的宇宙,從生命的密碼到自然的規律,科學這雙“慧眼”不斷重新定義着“可見”與“可知”的邊界。它不僅是發現的“眼睛”,更是創造和改變未來的力量源泉。
20世紀20年代,埃及圖坦卡蒙陵墓開啓後,參與發掘的考古隊員接連出現健康問題,關於古墓的各種猜測層出不窮。數十年後,科學家發現這些墓室中常存在一種名爲黃麴黴的真菌,其孢子可在空氣中長時間休眠,一旦被吸入,便可能引發致命感染。如今,這種曾被認爲有毒的微生物,在實驗室裡實現了“變害爲利”。最近,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領導的科學家團隊從中發現強效抗癌化合物,有望用於白血病治療。
從墓室中的真菌到實驗室裡的潛在新藥,科學家用一套跨學科方法挖掘出這個隱藏在自然界的分子寶藏。或許,下一種改變命運的藥物,就藏在那些我們曾避之不及的微小生物中,期待更多科學“慧眼”能早日發現它們的新特點、新價值。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07日 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