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旗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山洪衝不垮的戰鬥堡壘——記濟南市消防救援支隊“7·22”萊蕪山洪救援現場臨時黨支部
新華社濟南8月22日電 題:山洪衝不垮的戰鬥堡壘——記濟南市消防救援支隊“7·22”萊蕪山洪救援現場臨時黨支部
新華社記者陳國峰、邵魯文
“我們村遭遇山洪了……”7月22日5時許,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大王莊鎮石屋子村村幹部緊急撥通了消防報警電話。不久後,村子信號中斷,與外界失去聯繫。
當日0時至5時,大王莊鎮遭遇強降雨天氣,當地石屋子村、朱家峪村附近發生山洪災害,不少房屋被沖毀,有人員傷亡、失聯。接到警情後,萊蕪區消防救援大隊香山森林中隊指導員範克忠、雪野消防救援站指導員賈培軍等20餘人組成的救援隊伍,火速趕往現場。
這是一場與災情的較量,也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行至距石屋子村5公里處,山上傾瀉而下的洪水阻斷了進村道路。隊員們手拉手組成“人鏈”,向受災村挺進。“現場水流衝擊力太大了,險象環生,但大家腦子裡只有一個念頭——‘快點、再快點’。”萊蕪區消防救援大隊大隊長趙暉說,經過近1小時的艱難跋涉,他們終於抵達石屋子村,成爲第一支到達受災現場的救援力量。
一個個橙色身影的出現,彷彿築起一道生命防線。村民劉冊紅說:“發生山洪後全村老百姓都擔驚受怕,看到消防員來了,心裡一下就踏實了。村裡很多年紀大的老人,都是消防隊員背出來的。”
更多救援力量向着這個小山村集結。濟南市消防救援支隊調派的13個消防救援站,以及重型地震救援隊、重型水域救援隊、戰勤保障分隊的共計49輛消防車、269名消防救援人員陸續趕赴現場。
濟南市消防救援支隊副支隊長王永剛說,救援力量從四面八方趕到,但不少消防員此前沒接觸過山洪災害,心理準備不足,加上現場救援人員較多,亟需組織協調好各支救援隊伍。
“關鍵時刻,要發揮黨的組織優勢。”濟南市消防救援支隊成立“7·22”萊蕪山洪救援現場臨時黨支部。“受災現場即戰場,臨時黨支部也是救災臨時指揮部,既能統籌指揮,做好人員搜救和羣衆轉移工作,也能穩定人心,提升救援人員思想的穩定性、執行任務的堅決性。”王永剛說。
重型地震救援隊利用破拆設備在坍塌房屋中攻堅破障;重型水域救援隊開展沿河搜尋,並在河道設置攔截網;其他重點點位安排人員拉網式搜救……在臨時黨支部的統籌組織下,各項救援工作高效推進。
作爲增援力量,濟南市消防救援支隊特勤大隊二站站長曲辰帶領17名消防隊員,攜帶無齒鋸、生命探測儀等裝備徒步抵達石屋子村,卻發現一些破拆工具在鬆軟的泥土環境下並不奏效,很多區域只能使用鐵鍬、鎬頭等簡易工具,有時甚至要徒手挖掘。
爲保證救援效率,救援人員每十幾分鍾輪換一次,一些隊員的手被玻璃、斷木等銳物割破,但沒有一個人退縮。“每個人所負的傷,都是在當天救援結束後纔跟同事說起。”曲辰說。
7月22日傍晚,救援現場恢復通電,燈光照亮山谷,救援一刻不停。深夜,臨時黨支部主要成員仍在研討救援方案,覆盤當日救援情況、部署後續救援計劃。
在這次山洪災害中,濟南市章丘區朱家峪村同樣受損嚴重,也存在人員失聯情況。要進入這個海拔超過500米的山村,需沿盤山公路翻越幾重大山。臨時黨支部調派38名消防隊員,踏着泥濘、翻越溝渠,挺進朱家峪村開展搜尋。
7月24日,隨着最後一名失聯人員被找到,歷時近60個小時的緊張搜救任務全部結束。
臨時黨支部書記、濟南市消防救援支隊支隊長周升光說,臨時黨支部在現場指揮調度、救援分析研判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實現前後方高效配合、各方專業救援力量緊密協同、救災設備統一調用。“山洪之中,黨組織就是衝不垮的戰鬥堡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