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旗紅映振興路
本文轉自:人民網-廣西頻道
黨旗紅映振興路
——崇左市江州區馱盧鎮竈瓦村黨建引領“強村富民”工作側記
近年來,崇左市江州區馱盧鎮竈瓦村以黨建引領爲舵,以多元融合爲槳,在產業培育、資源盤活中奮力闖關,開闢了一條村強民富的振興新航道。
堡壘強根基:黨員成爲“主心骨”
竈瓦村蝶變,根源於堅固的“戰鬥堡壘”。“要讓村民腰包鼓起來,必須鍛造一支能打硬仗的黨員先鋒隊。”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黃必德說。
於是,“三會一課”成了黨性淬鍊的熔爐,主題黨日化爲服務羣衆的實踐場。
支部精心佈陣,將村莊劃分爲黨員責任區,每名黨員都領了硬任務:政策宣講、矛盾化解、項目推進……黨員成了連接千家萬戶的“神經末梢”。
更令人振奮的是,村裡那些有見識的返鄉青年、致富能手被不斷吸納進組織。老黨員吳洪德感慨道:“現在隊伍年輕了,闖勁足了,帶着大家幹,鄉親們心裡踏實!”
竈瓦村把組織之根深扎鄉土,爲增收致富提供了不竭的紅色動能。
活水養金鱗:黨員勇啃“硬骨頭”
竈瓦村臨水而居,但傳統漁業效益日漸式微。困境當前,黨支部果斷扛起重擔,將目光投向了陸基圓池養魚新技術。
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黃必德親自帶隊,黨員骨幹多次外出取經。
面對初期技術生疏、用地用水用電等重重難關,一支黨員攻堅小組應運而生。他們以“啃硬骨頭”的韌勁逐一攻克難題,更以“共享發展”的胸懷,聯合本鎮14個村(社區),共同投入140餘萬元啓動資金。
僅數月,47個直徑6米的陸基圓池便在村中拔地而起,宛如巨大的“水上聚寶盆”。
“以前養魚看天吃飯,現在這圓池裡,一年四季都能出魚,單池產量能到4000斤!”負責日常管理的黨員韋高建臉上寫滿自豪。
這些圓池年產優質鱸魚18萬斤,年產值突破250萬元,不僅讓14個村集體每年穩定增收39萬元以上,更讓“水裡淘金”成爲竈瓦村最耀眼的新名片。
土地生金銀:黨旗引燃“聚寶盆”
面對勞動力外流導致的土地“沉睡”,竈瓦村黨組織再次展現出化腐朽爲神奇的智慧。他們將盤活土地作爲關鍵抓手,誓讓閒置田土生出“金疙瘩”。
黨員們深入紅山屯、灣望屯的農家院落,掰着指頭給村民算經濟賬,講透政策紅利,用身邊成功案例打消顧慮。
土地流轉中,黨員全程護航,確保合同規範、權益清晰。同時,黨組織積極穿針引線,引入種植大戶與農業企業,推動土地集中連片經營,發展規模化農業。
土地流轉帶來的轉變,黨員村民冼恆立感受深刻:“以前自己種,累不說,掙得少。現在租出去有租金,騰出手來去養豬場打臨時工,或者自己搞點小生意,收入翻倍!”大多農戶不到十畝地流轉後,每年坐收租金數千元,空閒時可以外出務工,加上本地的多樣臨時工,家庭增收輕鬆超過兩萬元。
竈瓦村土地規模化經營後,畝產效益猛增30%以上,土地真正成了村民捧在手中的“聚寶盆”。
在竈瓦村,黨建引領不是一句空話,而是融入血脈的行動自覺。從建強堡壘到黨員帶頭闖新路,從村企共建到盤活沉睡資源,每一步都踏在增收致富的鼓點上。
當養魚池水波粼粼映照出村民的笑臉,當流轉土地上的新苗舒展綠意,當養豬場穩定的薪資流入農家口袋,竈瓦村的故事昭示着一條質樸而深刻的振興法則:組織強健,則鄉村筋骨強健;黨員有爲,則百姓福祉可期。(陸華勇 蒙曉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