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今日》河西走廊簡牘出土 漢匈戰爭的故事娓娓道來
3月29日,「簡述中國——甘肅出土漢簡精品展」在位於遼寧瀋陽的遼寧省博物館開幕。圖爲觀衆觀看展覽。(圖/中新社資料照)
40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85年10月9日,大陸河西走廊一帶再有漢簡新出土,共有2.3萬枚,超過有45萬字。來自古印度、古希臘、古波斯等不同地方的文明在這塊地方交融,形成一顆千年文化的璀璨明珠。在紙張普及之前,「簡牘」是古代中國普遍使用書寫載體,該物除紀錄了漢朝在與匈奴的戰爭中取得勝利,更承載着當時中原與西域溝通與交流來往、區域發展的千年故事。
位於甘肅省酒泉市的敦煌,是河西走廊出土漢簡最多的地方,也是名符其實的「漢簡之鄉」。自十九世紀以來,中外考古學家在大陸境內共發現漢簡八萬枚,其中六萬枚就出土於河西走廊,恰恰就是因河西走廊乾燥的自然環境,爲簡牘提供了得天獨厚的保存條件。
河西走廊乾燥少雨、人煙稀少,2000多年前的漢簡出土時,狀態依然完好、且字跡清晰。考古學家發現這批出土的漢簡中,記錄着從漢武帝天漢二年(西元前99年)至東漢安帝永初五年(西元111年),有關軍事、政治、經濟、民族及社會百姓的生活狀況。其中更有漢朝管理西域、保障絲綢之路暢通,以及長安至西域間詳細的交通路線的記載。
央視歷史紀錄片《河西走廊》提及,對照文獻記載解讀這些漢簡,可以看到漢帝國反擊匈奴的戰爭取得勝利,河西走廊併入中原版圖後,漢武帝開始在河西走廊設定行政機構。西漢武帝時在河西走廊的四郡(即酒泉、武威、敦煌、張掖)相繼建立,長城、烽燧等防禦工事,以及遊驛系統也開始由中原向西延展。
漢簡記載着2000前漢帝國曆史映象,中國也成了世界上最早有組織傳遞資訊的國家之一,當時的遊驛更被視爲「國之血脈」。而敦煌「懸泉置遺址」作爲古絲綢之路主要幹道上的驛站遺址,出土的2萬多枚簡牘,也記錄漢朝與中亞、西亞、南亞,及地中海沿岸的關係。
河西走廊南與青藏高原相鄰、北與蒙古高原相接、東與黃土高原相會、西與塔里木盆地相連,在中原與西域溝通與交流的重要通道上,出土的漢簡,也承載着當時民族來往、中外交流發展等。該紀錄片也提及,漢簡具有重要的史學價值,起到「以簡證史」的作用,並補充了史書記載之不足,除有不可替代的歷史地位,也爲後代留下珍貴的文化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