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美國要求表態臺海戰爭 日本澳洲「不假設、不承諾」的外交智慧
▲美國國防部副部長近幾個月與日本與澳洲國防高層的會晤中,持續推動兩國針對「臺海若爆發戰爭時應扮演何種角色」給出明確承諾。(圖/翻攝自Facebook/U.S. Pacific Fleet)
●翁履中/美國德州Sam Houston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金融時報》《衛報》《Japan Today》與《彭博社》等多家媒體報導指出,美國國防部副部長埃爾布里奇·科爾比(Elbridge Colby)在近幾個月與日本與澳洲國防高層的會晤中,持續推動兩國針對「臺海若爆發戰爭時應扮演何種角色」給出明確承諾。這項要求令東京與坎培拉相當錯愕,主要因爲美國自身尚未提供保衛臺灣的安全保證,依舊奉行「戰略模糊」。
日本防衛省對此表示,對於假設性問題難以作答,並強調所有軍事行動將依據憲法與國際法,在具體情況下審慎處理。
澳洲總理安東尼·阿爾巴尼斯與國防工業部長帕特·康羅伊也明確拒絕預先承諾,重申「是否派兵只能由當屆政府決定」,堅守國家主權與政策彈性。
儘管科爾比聲稱這是「爲了威懾中國、維持和平」,並指此舉符合川普政府「以實力求和平」的戰略,但他直接而強硬的作風,引發盟友間的緊張,也讓原本與美國關係穩固的亞洲友邦更爲保守。
此時,阿爾巴尼斯展開對中國的六天訪問,除與習近平與李強會晤,也透過公開言論重申澳洲立場:不支持片面改變臺海現狀、反對武力,並持續擴大國防投資。
值得注意的是,在阿爾巴尼斯訪華期間,美澳日韓等多國部隊正在澳洲北部進行代號「護身軍刀」的大規模軍演,象徵盟邦軍事合作仍然強韌。
但科爾比對AUKUS潛艦協議的審查與「要求配合」的態度,卻讓原本支持軍事合作的盟國也陷入兩難。一方面,中國正以貿易與投資示好;另一方面,美國要求盟友配合它尚未表態的軍事行動,讓盟友感到戰略壓力與政治風險同步升
美國對盟國施壓 背後的焦慮
媒體報導美國國防部副部長柯爾比最近向日本與澳洲施壓,要他們明確表態「萬一臺海開戰,你們站哪邊?」這樣的問題讓盟友很爲難——畢竟,美國自己對臺灣也從來沒給出明確的軍事保證,現在卻希望別人先做出承諾,這在外交上通常不會如此直白,但是川普時代,威脅和利誘都是大白話!
事實上,柯爾比和華府的戰略菁英,內心確實出現焦慮。他們看到中國解放軍的實力快速增長,美國自身國防實力停滯,預算不足支應美軍需求,導致美國在印太的軍事優勢已經不像過去那樣穩固,所以他們開始精算:如果真的爆發衝突,美國有多少「戰力存款」、有哪些盟友能實際投入?這些盤算背後,其實是對軍事現實的焦慮與壓力。
但問題是,國防牽涉主權,民選政府要對選民負責,哪能輕易承諾?尤其對日本與澳洲來說,對中國的經貿依存度高,國內輿論對軍事捲入也存有疑慮。這不是不想支持美國,而是政治現實不允許他們太快表態。
▼日本防衛省對此表示,對於假設性問題難以作答,並強調所有軍事行動將依據憲法與國際法,在具體情況下審慎處理。(圖/路透社)
臺灣在看這則新聞時 更該反思的是我們自己呢?
正好這幾天是臺灣的漢光演習,這是模擬實戰情境下的重要軍演。但除了軍隊自己在操兵、政府官員發表信心喊話之外,一般民衆對這樣的演習瞭解多少?感受到多少國防安全的意義?有多少人關心「臺灣是不是做足了準備」?
如果國防準備仍有不足,那就該坦誠面對,要補強什麼?人力、裝備、戰略哪裡還不夠?如果純靠軍備不夠,那我們在兩岸溝通交流的努力是不是還有機會能發揮作用?怎麼在區域和平穩定中找到臺灣的角色?
臺灣需要的是有智慧的戰略計算,而不是天天關心造成內部對立的政治口水。國防不是隻靠預算或軍購,更不是靠喊口號,而是要讓全體國人覺得「我們有準備、我們有信心」。
當中國對澳洲大展溫情攻勢,對日本提出關注經貿避免紛爭的建議,美國卻對盟友「算總帳」,美國的強悍做法真的能幫助到臺灣嗎?
▼國防不是隻靠預算或軍購,更不是靠喊口號,而是要讓全體國人覺得「我們有準備、我們有信心」。(圖/軍聞社提供)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本文轉載自「Dennis 的全球政治筆記」,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