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短劇開始“造星”:頂流演員自爆日薪2萬,頭部電商主播紛紛轉型

財聯社4月8日訊(記者 崔銘)近日,“短劇一哥”自爆日薪兩萬衝上熱搜,讓原本就因“賺錢”傳聞而備受矚目的短劇行業,再度成爲大衆熱議的焦點。

短劇業內人士向財聯社記者表示,“日入兩萬”的短劇演員屬於極少數,大多數演員能拿到千元日薪已屬不易。而這背後,有沒有爆款、有多少爆款成爲核心考量因素。

當快速崛起的短劇行業也開始具備“造星”能力,不僅爲傳統影視人開闢了新的職業發展路徑,還吸引了頭部電商主播的入局。財聯社記者瞭解到,由於平臺和主播的投流費用都在提高,再加上越來越多從業者涌入,品牌方對於廣告投放和主播選擇更爲謹慎。“短劇+品牌”成爲一種新的營銷趨勢。

短劇開始造星,多爆款催生高片酬

在綜藝《無限超越班》最新一季,當被問到拍短劇的片酬時,短劇演員趙柯淳坦言:“我們是按天算的,我雖然現在是2萬(市場定價),但還沒有接過2萬的。”

像趙柯淳一樣日薪2萬的短劇演員屬於極少數。短劇業內人士告訴財聯社記者,目前頭部短劇演員的日薪大概在2-3萬元,有一定經驗的中腰部演員普遍在2-6千元,尾部及以下的演員能拿到千元已屬可觀。

在短劇行業,“爆款”是決定一個演員片酬高低的核心因素。

趙柯淳此前憑藉短劇《好一個乖乖女》爆紅。該劇上線7天累計分賬超過400萬元,目前總觀看量突破20億,微博話題閱讀量達1.8億。主演趙柯淳也因此一週漲粉150萬,成爲短劇頂流之一。

“拍短劇其實不是一個輕鬆的活,可能六天要拍一百集(一集三分鐘左右)。”正如趙柯淳所言,拍攝節奏快、工作時間長是短劇劇組的常態。某短劇現場製片告訴財聯社記者,即便他負責的短劇項目投資額上百萬,拍攝週期也不過8-10天,“導演忙的都沒時間上廁所。”

根據《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2025)》,截至2024年12月,微短劇的用戶規模達6.62億人,半年增長率高達14.8%。僅半年時間,微短劇獨立應用的人均單日使用時長從90分鐘漲至101分鐘,已然成爲一種大衆娛樂新方式。

而這一快速發展的新興行業正吸引許多傳統影視人入局。某轉型拍短劇的製片人向財聯社記者表示,短劇爲很多影視人提供了就業機會。“對於演員,尤其是新人演員來說,短劇也是一個被觀衆認識的機會。一些原本在影視劇中只能擔任配角的演員,如今有機會在短劇中出演主角。若短劇上線後爆了,這些演員也能因此成名,隨之而來的可能是更多的劇本邀約和更高的片酬。”

財聯社記者瞭解到,與傳統演藝圈娛樂圈類似,短劇演員也開始有頭部效應、明星效應。除了演技、作品,抖音粉絲量等社媒影響力,也關係着短劇演員的片酬和商業代言。

“所謂‘漲薪潮’只是出現在了超一線或一線演員身上,但是在中部以下的演員羣體其實是沒有大漲的,甚至可能因爲短劇拍攝量增多,涌入的人增加等方面,競爭變大,出現了一定的‘降薪’。”DataEye研究院負責人劉尊向財聯社記者表示。

頭部電商主播轉戰短劇賽道

不僅是傳統影視人,越來越多電商主播也開始試水短劇賽道。

近日,李佳琦直播間旗下多名主播進組拍短劇,另一知名短視頻博主胡楚靚也在直播中透露自己正在拍短劇。去年,謙尋、辛選、三隻羊這三家知名直播帶貨MCN機構相繼進入短劇市場。

劉尊表示,目前電商主播參演短劇,主要還是集中在“帶貨”的層面,大多數出演的是品牌定製劇。“主播的個人IP,本身能夠爲短劇帶來熱度,也能夠爲品牌短劇進行一定的‘背書’,可能也會爲我們的品牌劇創作帶來新的內容呈現形式和創作思路。”

當下,直播電商行業正經歷陣痛,帶貨主播遭遇“降薪潮”。某美妝上市公司人士透露,平臺和主播的投流費用都在提高,費用太高導致商家很難賺錢,所以也不敢投太多費用。在該人士看來,直播帶貨門檻本身並不高,越來越多的從業者涌入也會導致品牌方更加謹慎挑選主播。

相反,“品牌+短劇”成爲一個比較重要的短劇創作趨勢。今年年初,廣電總局發佈的《關於實施“微短劇+”行動計劃 賦能千行百業的通知》中,明確提出部署微短劇融合文旅、普法、科普、經典、品牌、非遺六大創作計劃,致力於將微短劇流量優勢引導、轉化爲產業和市場優勢。

短劇業內人士告訴財聯社記者,去年廣告定製類短劇市場規模約10-20億元,佔整個短劇市場的2%-4%,客戶定製的短劇單部最高利潤能達到600萬元。

不過,即使身爲頭部帶貨主播,轉型短劇創作同樣要直面諸多挑戰,免費短劇模式的興起便是其中之一。

根據《DataEye2024微短劇行業白皮書》,2024年中國IAA(應用內廣告變現)短劇市場規模約250億元,IAA短劇市場同比大幅增長150%,預計2025年將增至約350億元,在2027年有望達到450億元。

“免費模式的崛起,帶來的是全鏈多環節的整體調整。第一是觀看人羣的擴大,短劇破圈效應明顯。第二是話語權的變化,之前付費模式由平臺方主導投流,他們可能掌握更多話語權,其他環節的創作者可能相對被動,免費模式下內容更重要了,核心角色逐漸向內容版權方和創作者轉移,他們在創造者中有機會掌握更多話語權,也能獲得更大的收益空間。第三是收入結構的變化,獲取收益的方式更多元,同時也帶來‘混合變現’等模式的增長。”劉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