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AI開始批量生產“三體” “科幻熱”引發冷思考
“當AI開始批量生產《三體》級別的作品,我們該怎麼辦?”在2025中國科幻大會現場,科幻作家劉慈欣的發問振聾發聵。他認爲,隨着AI技術的發展,人類科幻作家有可能會被AI取代。
今年年初DeepSeek火爆全網,與此同時,中國科幻市場規模已經連續兩年超過千億元,2023年和2024年中國科幻產業總營收分別爲1132.9億元和1089.6億元。
劉慈欣對未來的擔憂和中國科幻市場的火爆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在千億市場的聚光燈下,技術與產業的融合正推動行業不斷髮展。然而,這場由技術驅動的變革背後,技術倫理、創作同質化等隱憂亦逐漸浮現,引發業界對“科幻熱”的冷思考。
千億市場究竟有多“火”
“平均每天有兩本科幻新書出現在市場上。”南方科技大學教授、中國科幻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吳巖介紹,2024年出版的科幻新書共758本,中國科幻閱讀產業2024年總營收35.1億元,同比增長10.7%,2017年-2024年持續增長。
其中,科幻有聲書、科幻廣播劇營收爲5.8億元,同比增長26.1%,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
“不少人在開車時喜歡聽科幻小說。”在《2025中國科幻產業報告》編制過程中,中國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員姚利芬驚訝地發現,車載設備中出現了很多科幻有聲小說。
中國科幻研究中心發佈的《2025中國科幻產業消費市場報告》從多個角度剖析了中國科幻的消費市場。其中顯示,消費者對中國科幻作品的內容質量與原創性總體表示高度認可,特別是在時空想象、未來城市等科幻元素上,反映出公衆對作品思想深度與藝術表現的高度期待。
“消費者普遍對中國科幻產業的未來持樂觀態度,尤其對資金投入與產業宣傳呼聲強烈,表現出對科幻產業創新與突破的迫切需求。”中國科普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幻研究中心副主任陳玲說。
“在巴西,中國科幻搜索熱度值在兩年內實現了近10倍的增長。”中國科幻大會上發佈的《中國科幻海外新興市場傳播報告2022-2024年》顯示,中國科幻在新興市場熱度飛速攀升,尤其是在巴西表現突出,阿根廷、智利、哥倫比亞和秘魯等市場也表現出較爲顯著的增長。
中國科幻產業在突破千億市場規模的同時,正迎來一場由技術革新驅動的深刻變革。蓬勃發展的市場背後,科技創新成爲推動產業升級的核心動能——從AI輔助生成劇本、構建世界觀,到虛擬現實技術打造沉浸式宇宙探索場景,技術正在突破傳統創作的邊界。正如《2025中國科幻產業報告》指出,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技術的引入成爲科幻微短劇創作中降本增效、激發潛力的有效手段。而開源大模型更助力作家突破知識侷限,實現多模態敘事創新。這不僅是科幻從“紙上奇觀”到“可觸現實”的跨越,更是技術與人文的雙向奔赴。
科技賦能科幻產業
人機融合小說《天命使徒》70%的文本由人工智能生成;國內首部AIGC科幻短劇《三星堆:未來啓示錄》上線,人工智能深度介入了劇本策劃、角色塑造和場景構建等環節……
“AI技術已深度融入中國科幻產業。《天命使徒》小說標誌着科幻敘事方式的變革,《三星堆:未來啓示錄》科幻短劇預示着科幻影視製作模式的轉變。”北京聯合大學藝術學院數字媒體藝術系教授崔亞娟介紹,在覈心技術集羣化方面,成都的AI與雲計算集羣爲科幻產業發展提供了智能驅動力,上海影視特效技術羣構建了人工智能創新生態系統,上海科技影都發布了AI創制生態中心項目,構建AIGC賦能的公共服務平臺。
“在科幻產業的鏈條上,AI技術的應用已擴展到了全方位的內容創作與傳播。”中國作協科幻文學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常務理事陳楸帆介紹,在內容生產環節,AI不僅能夠輔助生成故事梗概和初稿,還可以進行跨媒介轉化,將文字腳本轉爲分鏡頭的劇本。在視覺的呈現方面,通過AI圖像生成工具可以將文字的描述轉化爲精美的概念圖和場景設計;AI還可以直接生成視覺短片,爲科幻的市場化提供了新可能;在影視工業中,AI正在降低一些特效技術的製作門檻,使得中小成本的製作也能呈現出宏大的宇宙想象。
在科幻產業中,VR、AR等技術也得到較好應用。崔亞娟介紹,VR、AR等技術打造了全新的科幻場景。比如,《三體:遠征》VR沉浸式遊戲,通過虛擬引擎,利用自由度全景模式動態光效追蹤等先進技術手段爲用戶帶來沉浸式的體驗。
《2025中國科幻產業報告》顯示,2024年科幻劇本娛樂板塊營收達到3186萬元。吳巖表示,科幻劇本娛樂逐步邁向內容精品化、運營精細化階段,營收呈現上升趨勢,科幻主題密室逃脫憑藉互動科技和沉浸式體驗提升,正在推動產業結構性轉型。
在AI、VR、AR等技術深度介入科幻創作的今天,人類作家與智能工具的協同關係正經歷着前所未有的重構。技術革新雖然爲科幻產業帶來了劇本生成效率提升、場景建模智能化、敘事素材庫擴容等突破,但作品的終極藝術判斷權是否還掌握在人類作家的手中呢?
“智能協作者+慣性破壞者”
“優秀作品的出現能很好地推動科幻產業的發展。”吳巖說,2024年中國科幻產業總營收比2023年減少約43.3億元,其中科幻影視產業營收減少48.8億元,“其中的差別就在於2024年沒有類似流浪地球系列的優秀作品”。
“想象力是優秀科幻作品的原動力。”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陳旭光表示,想象力消費的時代來臨了,網生代、遊生代受衆對遊戲、科幻等“想象力消費”的需求將越來越大。
“但AI好像並沒有足夠的想象力?”蘇州大學傳媒學院講師吳福仲發現,使用AI工具生成科幻相關的圖片大都是賽博朋克風格,對於未來的想象非常死板。“如果語言訓練的基礎數據庫、圖像庫、元素庫都來自既往的想象,科幻作品就不會突破原有想象的框架。”
“利用AI進行創作的時候,技術爲我們提供的不僅僅是正向賦能,還有可能是限制。”吳福仲說,科幻創作者要審慎地去使用AI技術。
針對這種情況,吳巖提出,當代作家需轉型爲“智能協作者+慣性破壞者”。他解釋,AI可以替代部分基礎寫作功能,這要求作家突破固有思維模式,例如利用AI生成非線性敘事結構或跨媒介內容。要成爲AI時代的作家,需要對智能體協同寫作和科幻創作中的所有“慣性”事物進行深入瞭解。
而陳楸帆給出的答案是,“作品最終藝術判斷和價值取捨仍然掌握在人類作家的手中”。他認爲,對於新時代的科幻作家,AI是科幻創作的“好幫手”,而並不能取代人類作家。他認爲要形成一種人機協同的創作模式,不是簡單的工具應用,而是一種全新的創作範式。
早在2017年,陳楸帆就開始了與AI的共創模式的探索,在一些短篇小說中,他會使用自制的大模型進行情感發散和靈感迸發。
“AI+科幻的創新組合下,作家們可以通過AI輔助構建更加龐大複雜的世界觀設定,突破個人知識的邊界,也可以通過人機協作進行多線索的情節推演,拓展敘事的可能性。”陳楸帆表示,目前,以DeepSeek爲代表的開源大模型展現出了強大的文字生成能力,可以協助作家進行情節構思、背景設定、人物塑造,甚至初稿創作。
正如2025中國科幻大會的“科幻+人工智能”專題論壇總導演王之綱所言:“AI的算力將催生多模態人機協同,在智能時代創造新奇蹟。”在這一進程中,如何在創新與倫理間找到平衡,如何讓技術真正服務於人類福祉,仍是需要持續探索的命題。科幻與AI的共生,或許正是解答這些問題的鑰匙。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