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AI進入食農產業!好食好事新創展會 揭示科技如何成爲新供應鏈語言

▲好食好事基金會主辦的年度盛事「第八屆2025好食好事 Demo Day」在臺北101獨一文創空間登場。(圖/好食好事基金會提供,以下同)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由好食好事加速器主辦的年度盛事「第八屆2025好食好事 Demo Day」於今日在臺北101獨一文創空間登場,匯聚來自臺灣、日本、新加坡的14家食農新創,展現科技與創意如何勾勒食農產業的未來藍圖,開啓價值鏈新篇章。

在2017年由頂新和德基金捐助成立好食好事基金會。好食好事作爲臺灣唯一專注於食農科技的新創加速器,已輔導78家新創團隊,達成92%高存活率與新臺幣22.6億元資本額。今年,好食好事更攜手「味全食品」及「大拙匠人」二企業,以ESG產業共好、開拓大型通路及進軍海外市場目標,助力新創團隊串接多元機會。

▲好食好事作爲臺灣唯一專注於食農科技的新創加速器,已輔導78家新創團隊,達成92高存活率與新臺幣226億元資本額。

科技推動產業升級,啓動綠色永續革命本屆團隊橫跨「食農科技」、「AI供應鏈」與「飲食創新」三大領域,呼應永續發展與產業轉型的全球趨勢。

「好食科技農業」以智慧植物工廠平臺結合節能系統,成功降低65%耗電、提升90%作物重量,並將自有品牌蔬菜供應至Costco、華航等通路,未來將拓展海外市場。新加坡團隊「Forte Biotech」開發 RAPID 蝦病快速檢測系統於50分鐘內檢測多種常見病原,協助養殖業者提前降低養殖風險。「Frass」則以酵素髮酵技術將剩食再生爲動物飼料,日處理量達500公斤,推動低碳循環農業,並於東南亞試點中。來自日本的「Cool Innovation」則推出「低溫高溼無化學」冷藏技術,延長蔬果保鮮期10倍,減少95%食物耗損與98%碳排放,爲全球冷鏈物流注入永續新能量。

▲好食好事基金會加速器營運總監張正瑜說明年度成果發表。

智慧供應鏈重塑效率與市場供應鏈智慧化正爲產業帶來新契機。「宥杏餐飲物料專家」透過數位平臺整合採購、加工、分裝至出貨,冷鏈全程溫控,年營收復合成長率達33%。「可可食集」以B2B SaaS平臺整合採購流程,讓餐廳能以標準化系統完成下單與對帳,顯著提升管理效率。

AI技術也改變零售展店模式。「團薦科技」的TanDian Pro結合商圈數據與會員行爲,精準預測客流與營運表現,協助業者快速選址與擴點。「愛吠的狗」以AI語音代理平臺打造互動式客服與自動點餐,改善人力短缺並強化品牌體驗。

此外,「泰科動力」推出微型倉儲解決方案 Nexano,以高密度智慧倉儲系統滿足城市即時配送需求,助攻零售與冷鏈產業實現低碳高效物流。「電電數位」則以 AmpGO 平臺整合全臺充電站資訊,並推出 DenHub 及交通碳帳戶系統,推動永續出行生態。

▲好食好事基金會執行長林薇真開場致詞。

飲食創新:健康、美味與文化並進從產地延伸至餐桌,今年團隊展現多元飲食創新。「uMeal」以模組化食材與AI飲食教練打造客製化健康餐,已進駐大型科技園區。「日日好食」的「好控面」以豆類蛋白取代澱粉,兼顧美味與控糖需求,深受健康族羣青睞。

「Kitchen Lab」以復刻臺灣經典手路菜,推動「一廚多品牌」模式,保留記憶中的老味道。「阿勇家餐飲服務」則以冷凍料理延續辦桌文化,讓經典臺菜走進現代家庭。

除新創發表外,會場特設「未來食農展演區」,並與「甘單水餃」、「望山穗」及「快帶科技」共同展出 AI 智慧農業、生技檢測、冷鏈科技與食品創新應用,成爲企業與投資人交流洽談的重要平臺。

本屆活動除彙集新創能量外,好食好事再度攜手艾滴科技 IDWater 啓動全臺唯一「碳中和新創展會」,以實際行動落實 ESG 精神,推動綠色創新成爲新創競爭力的一環。

未來,好食好事將持續深化與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際夥伴合作,並於下週率領七家團隊前往新加坡 Agri-Food Tech Expo Asia(AFTEA)與印尼雅加達,推動臺灣新創與亞洲市場接軌,建立跨境合作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