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A股遇上AI,股神的誕生?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章馳
滬指創十年新高,但比大盤更瘋的是,朋友圈的AI股神!
10年了,牛回來了!滬指突破了3731點,A股總市值首次站上100萬億元。新股民跑步進場,老股民翻身解套就在眼前。
和10年前不同,這一次的市場裡,有了AI的科技與狠活!
在各大平臺搜索“DeepSeek炒股”,不少博主曬出高收益、高回報數據,號稱自己利用AI炒股賺得盆滿鉢滿。很多散戶用了AI也發現,相比傳統投資顧問,AI確實有優勢。因爲在進行走勢判斷時,投資者會關注四個方面:技術面、基本面、新聞事件、市場情緒。AI就能夠7×24小時不間斷工作,給用戶提供公司數據、行業報告、新聞資訊等。
其實AI炒股就是用AI做量化,是量化交易的智能化延伸,用機器學習盯盤,掃描K線圖找規律,設置買點賣點,用自然語言處理(NLP)24小時爬財報和新聞熱搜,一旦發現“暴雷”這類關鍵詞就秒清倉。這套機制通過強化學習模擬交易環境,不斷優化策略,使算法能在短時間內做出最優決策。
人類炒股太容易受貪婪與恐懼影響,而AI完全基於數據邏輯操作。可以說在這個賽道里,AI真是贏麻了!
實際上,不少大型投資機構早已開始將AI納入投資決策流程。今年初爆火的DeepSeek,本身就是國內頭部量化資管幻方量化旗下公司的AI大模型。國內多家百億級量化私募多年以前就已經紛紛開始佈局AI領域,量化投資的技術迭代基本上與AI的技術迭代同步,搶佔AI高地已成爲共識。
目前,多數券商平臺也紛紛接入DeepSeek部署,加碼AI功能。股民們用的軟件基本都有一個AI入口,所以AI其實已經滲透到了廣大股民的投資過程中。
不過專業人士們都知道,股市是一個複雜且不確定的系統,並不具備規律性,單純靠AI來戰勝市場是很難的。儘管有了AI,還是必須“以人爲主,機器爲輔”,把AI作爲輔助工具來提高信息獲取、分析和決策的效率。DeepSeek也“坦言”了自己的侷限性。AI獲取的數據存在偏差或不完整,也無法理解複雜的市場情緒或非量化因素,更無法預測黑天鵝。
A股一直以來都是韭菜們的修羅場,也是智商稅的重災區。比如面向散戶兜售所謂“低門檻”的AI選股工具,或者用PS高收益截圖吸引散戶關注,說是賣AI工具,實際交錢加羣后,每天收到小助理髮的垃圾股推薦,披着AI外衣做着不合規的非法薦股營銷。甚至還隱藏着虛假宣傳、個人信息泄露與非法使用等灰色地帶。
對此社交平臺重拳出擊,微信視頻號處置違規直播間2.3萬個,封禁賬號1.1萬個;快手則對無資質股票推薦內容實行分級管控;今年3月,抖音第二次發佈打擊“非法薦股”的公告,增加了對AI薦股的打擊。
AI模型和技術雖然可以用於金融數據分析,但它具體有沒有構成違規薦股及投顧服務,甚至一旦AI大模型涉及投資領域的合規問題時,責任權屬該如何界定?這些問題目前法律界還沒有統一的定論,責任歸屬也還不明確。
說了這麼多,AI炒股到底靠不靠譜?我想用四個字來概括,就是“未來可期”。從全球看,AI在投資行業的作用趨勢勢不可擋。未來AI還會進化,它可能會整合更多非結構化數據,比如社交媒體情緒,運用多模態AI分析文本、圖像和聲音等等。
小散戶們如何做到人間清醒,正確地藉助AI東風呢?爲了長久地測試AI工具對投資行爲和結果的影響,我們也來做了個實驗,用AI決策創建了一個股票投資組合,用模擬盤進行一下實操,如果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關注我們,我們會經常給大家同步我們的操盤結果。
AI炒股不是神話,也不是騙局,想用AI賺錢?先問自己:懂市場嗎?會用工具嗎?AI只是個幫手,真正的操盤手還是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