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300斤年輕人說出“我覺得還好”:一場關於生命重量的全民戰役
來源:羊城晚報
羊城晚報記者 張華 通訊員 韓羽柔 張燦城
“一年做600-800臺減重手術,且這類病人的平均年齡只有32歲。”這是來自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胃腸外科的統計數據。“肥胖患者越來越年輕化,有的只有二十幾歲,體重就達到了三四百斤,分分鐘危及生命。”這讓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胃腸外科主任醫師楊景哥十分擔憂。
如何預防肥胖,並且防止減重後的反彈,對肥胖進行規範化管理?去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宣佈全面升級減重診療體系,着重推動肥胖病防治關口前移。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雷海潮表示,將持續推進體重管理年行動,普及健康生活方式。
現狀 300多斤體重的他認爲“自己還好”
近年來,我國超重和肥胖人羣的患病率呈持續上升趨勢。肥胖症已成爲我國重大公共衛生問題。
爲什麼肥胖患者如此之多?“我認爲,肥胖與社會發展緊密相關。”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陳宏表示,這並非單純的熱量失衡,而是文明病的集中顯現。
陳宏主任用三個“超限”來解讀肥胖流行的原因:能量超載,食物對城市人羣來說,極容易獲得,甚至過剩。美團研究院數據顯示,夜間外賣訂單中,油炸食品佔比達47%;代謝超負,食品工業的3000餘種添加劑中,15%可能干擾內分泌。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實驗證實,常見乳化劑羧甲基纖維素鈉可致使小鼠腸道菌羣紊亂,能量吸收率提升12%;壓力超閾,工作壓力大,有研究發現,IT從業者壓力性進食發生率高達68%,其內臟脂肪面積是普通白領的1.8倍。
“我曾經在門診接診過一名28歲的男性患者,體重有300多斤,太太硬逼着他到醫院就診”楊景哥還追問,“爲什麼不早一點來就診呢?”沒想到這位患者卻說,“我覺得還好。”
記者走進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胃腸外科,有的患者體重高達500多斤,只能躺在牀上,很難下地行走。楊景哥表示:“從患者體重增加到他意識到自己過於肥胖,需要一段時間;等到肥胖影響到工作和生活,他們意識到要減重,尋求減重治療也會需要一段時間,比如他們從瞭解減重手術,到醫院接受減重手術,往往都要經過3-5年。”
擔憂 超級肥胖的患者越來越多
正是因爲很多男性在很長時間裡,並不認爲肥胖是一種疾病,因此超級肥胖的患者也越來越多,這也使得進行減重手術治療的患者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
作爲在全國較早建立減重中心的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目前一年減重手術有600-800臺。楊景哥介紹,這些肥胖患者的平均年齡也只有32歲,但平均體重卻達到了240斤。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胃腸外科主治醫師關炳生介紹,減重手術後從根本上可以控制食物的攝入,一個月可以減重20-30斤,3個月減重40-60斤。
難題 5-10年後仍有5%-20%的人復胖
雖然在減重手術後1-2年時間內,患者的體重減少會相當明顯,有些可以減去多餘體重的60%-80%,但是,一個令人心碎的消息就是,5-10年的觀察數據發現,減重術後,有5%-20%的人羣會復胖!
34歲的陳先生術後兩年,從270斤下降到160斤,現在他發現復胖了十多斤。因爲焦慮所以他再一次在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就診。醫生了解到,最近一年來,他的工作發生了變化,每天晚上差不多9點才下班。在下班回家之前,就十分飢餓,於是吃餅乾、堅果,喝檸檬茶。等回到家才吃晚飯。“換了這份工作之後,四個月體重又反彈了十來斤。”
但陳先生每一餐正餐的飲食量並不多,比如每頓吃飯的量只有手術前的1/2。“以前吃一碗飯,現在只能吃1/3碗,再吃多就噎住了,想吐,吃不下了。但是青菜和肉可以多吃。”之所以會復胖,楊景哥還是認爲,每天增加的一餐零食,加上含有糖飲料都是復胖的隱患。這些行爲方式不改變,沒有任何一種方法能夠幫患者長期維持體重,因此需要做好體重的長期管理。實際上,在減重方法的金字塔中三個階梯中,最底層就是良好的飲食行爲習慣,第二個是藥物,第三個纔是減重手術。
解決 多學科綜合一站式解決肥胖困擾
肥胖絕非僅僅是身材走樣,它實則是一種慢性病。陳宏指出,肥胖病堪稱代謝紊亂的集大成者,同時,肥胖也是諸多疾病的根源。“事實上,肥胖是所有慢性病的前期表現,往往比糖尿病等疾病更早被察覺。控制肥胖,恰好能體現醫防融合關口的前移。”
國家對肥胖防治尤爲重視。2024年,國家衛生健康委等16個部門啓動“體重管理年”活動,倡導並推進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全民體重管理意識與技能,預防和控制超重肥胖,推動慢性病防治關口前移。
在臨牀上,醫生常常爲肥胖患者制定飲食和運動方案。實際上,只要患者有減肥意願,並按照醫生的處方執行,短期內或許能取得一定效果。“但僅依靠短暫的生活方式干預,體重反彈率通常在60%-70%。這表明減肥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難在堅持。”陳宏如是說。
珠江醫院內分泌代謝科主治醫師李佶桐向記者介紹:“目前,內分泌代謝科主要採用三師共管模式,對每一位需要減重的人羣進行體重管理。比如,我們會要求他們將一日三餐拍照發在微信小羣裡,營養師會逐一分析其能量是否充足且均衡,運動指導師也會詳細制定運動方案,醫生則解答他們在減重期間的疑問。”
即便有如此貼心的服務,仍有部分人羣難以達到減重目標。
提醒 減肥藥並非 “無痛瘦身” 的魔法針劑
目前,在控制體重方面,最大的突破在於創新減重藥的出現。國家衛生健康委發佈的《肥胖症診療指南(2024年版)》中,在藥物治療方面,明確了目前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用於成年原發性肥胖症患者減重治療的5種藥物,包括奧利司他、利拉魯肽、貝那魯肽、司美格魯肽及替爾泊肽。除奧利司他外,其餘4種藥物均爲GLP-1類藥物。
“這些藥物的減重機制主要是抑制食慾。此外,還有部分增加能量消耗的作用,主要通過增加飽腹感和抑制食慾來實現減重,在臨牀上效果顯著。”陳宏說。
除藥物治療外,《指南》還羅列了行爲心理干預、運動干預、臨牀營養治療等一系列治療肥胖症的方法。其中,關於力量抗阻訓練、有氧耐力運動以及飲食模式等內容,也能爲公衆提供具體直觀的指導。當然,陳宏也指出,無論採用何種方法,最終都需迴歸到良好的生活方式,控制好食慾,杜絕暴飲暴食,這樣才能減肥成功。“即便體重減輕了50公斤,如果生活方式沒有改變,最終仍意味着反彈和失敗。”
減肥藥的減重效果雖毋庸置疑,但它並非“無痛瘦身”的魔法針劑。有研究顯示,單純依賴藥物治療組2年復胖率達71%,這凸顯了生活方式干預的基石地位。對於普通人羣而言,減肥藥在起初顯示良好的減重效果時,我們可以在這段時間裡,學會如何吃更健康,重塑良好的生活方式。真正健康的減重仍需迴歸本源——“少吃一口,多動一步”的科學生活方式,或許比任何藥物都更爲安全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