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20歲遇到50歲

陪媽媽安然度過更年期。

剛剛慶祝順利畢業的社會新鮮人們,回到家中卻發現媽媽好像有點變得不一樣了。當20遇到50,震盪好像格外激烈。原來並不是誰做錯了,而是媽媽正在經歷人生中的脆弱時刻——更年期。前20年裡媽媽是你的港灣,如今你也有讓媽媽幸福的力量,這段獨一無二的經歷,我們和媽媽可以一起度過。

大學畢業,初入社會,年輕的20+天選女主角們告別快樂而有秩序的集體生活,開始努力在社會上尋找自己的位置。Z世代女孩們面對的是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不停迭代的知識譜系,光是跟上節奏就已經要拼命努力了。對她們來說老去是遙遠的,更何況是更年期這樣曾經被人避而不談的話題。

秦海璐主演的電視劇《時光正好》中

迎來更年期的女主角 ▐

但情況確實如此嗎?今年春天,著名主持人李靜作爲製作人推出系列紀錄片《看不見的更年期》,講述了她親歷更年期後對女性在更年期階段面臨的困境展開的科普與思考。讓人出乎意料的是,關注這部紀錄片的受衆中,除了40-50歲女性羣體之外,還有相當多的30+甚至20+的女性。她們在社交媒體上展開對女性更年期的討論,讓一代代中老年女性不曾大聲說出口的話,通過各種形式,講述了一遍又一遍。讓年輕女孩們開始關注更年期話題的最直接原因,就是她們的母親正在或曾經經歷更年期。紀錄片成爲一個契機,讓很多女孩跨越年齡產生互動和共鳴,選擇主動擔負起責任,從被照顧的小孩角色中蛻變,與母親站在一起,成爲她的支柱。

什麼是更年期?

更年期,醫學上又稱爲“ ”,是指絕經前後的一段時間,一般從女性卵巢功能開始衰退直到絕經後一年。更年期通常發生在45-55歲,是女性一生必然經歷的一個生理階段。在這一時期,女性卵巢功能逐漸衰退,雌激素水平“斷崖式”下降,導致身體和心理髮生一系列變化。

韓劇《苦盡柑來遇見你》中

描述到的真實更年期症狀▐

關於“更年期”的詞語羞恥

更年期本是一箇中性的醫學名詞,卻在社會文化語境中卻變了味道。一句“你是不是更年期到了”,背後的意味不是對女性生理的關心,而常常代指“情緒化”,甚至“不可理喻”。其實,更年期的女性通常會經歷各種不適,而情緒變化只是其中的一種可能性表現,還可能表現爲關節疼痛、失眠等。

電影《油炸綠番茄》裡,

老年與中年女性間的關心與互助▐

更年期是女性一道難過的“坎”,對更年期的污名化,卻阻礙了女性的就醫求助之路。很多女性會下意識地否認自己已經進入到更年期,拒絕就醫,選擇獨自默默承受。

在電視劇《請回答1988》中,有一集詳細地講述了“豹子女士”羅美蘭遭遇更年期時的心路歷程。在52週歲時她發現自己月經遲遲不來。對此,一生要強的“豹子女士”發現自己低估了更年期綜合徵所帶來的痛苦。有時全身刺痛,有時莫名流淚,有時候突然來了一股無名火,發完火之後,又深深地陷入自責情緒。在意識到媽媽的變化後,正峰和正煥開始主動分擔家務,爲媽媽減輕負擔。而在德善一家裡女兒德善的舉動更加暖心:每到休息日就主動邀請媽媽去逛街,分享各種各樣的美食幫媽媽轉移注意力,給媽媽塗好看的指甲油,讓她不爲“衰老”帶來的焦慮所困……在那一集的末尾,媽媽們說,因爲有了這份感動,更年期一下子就過去了。然而,與電視劇情節不同的是,更年期不是1~2年就可以走完的階段,它漫長又難熬,甚至有可能歷時5~10年。作爲女兒,我們能做的也可以更多。

《請回答1988》中,德善媽媽幫塗紅色指甲油,

希望讓媽媽因變美而開心 ▐

及早幫母親捕捉到更年期的訊號

更年期到來最明確、最直接的標誌首先是月經亂了。可以嘗試教媽媽用智能手錶或者手機應用軟件記錄月經情況,方便媽媽自我判斷是否進入了更年期。相鄰月經週期長度變化超過7天,叫月經開始變化,如果10次月經當中出現2次以上這樣的變化,就有可能進入了圍絕經期,就是我們常說的更年期。但並不是月經停止更年期就結束了,也不意味着更年期綜合徵的結束,某些症狀更容易在絕經後出現。如夜汗、心悸、失眠多夢,經常神經性的頭疼,關節疼痛,情緒上易怒、焦慮、抑鬱等。

“豹子女士”對女性朋友們說要直面自己的更年期,

一如她的個性▐

和她大方談論更年期

很多中老年女性拒絕承認更年期的到來。似乎一提這個詞,就等於承認自己老了。其實,她們拒絕的不是更年期,而是身體和心理的變化,以及獨自面對變化產生的孤獨感。有時候她們也會自我懷疑,我怎麼成了自己最討厭的人。因此傾聽她的感受,讓她大方說出來,情況就會比憋在心裡好受很多。

瑞典導演英格瑪·伯格曼1978年的電影《秋日奏鳴曲》 ▐

邀請父親一起加入護航小分隊

進入更年期的母親,有時易被激怒,總是想吵架。這時候,有必要提前和父親講清楚,不要使用“你是不是更年期了”這類語言。全家人的理解和包容,是給媽媽最好的禮物。要讓她的另一半多“看見”她,多些理解,多些包容,多些陪伴和支持。

幫母親找到合適的醫生

確診和系統性治療更年期症狀,需要到婦科內分泌門診。醫生會通過性激素六項、婦科超聲、骨密度、血生化、甲狀腺功能、心電圖等檢查結果來評估健康狀況。在就診前,可以幫母親做好功課,有針對性地和醫生溝通。

提前幫她梳理好月經狀況,例如使用手機APP記錄經期變化。

英國紀錄片《更年期的真相》 ▐

梳理好母親的症狀。用精煉的語言明確表述出症狀,描述症狀開始出現的時間、持續的時間,以及症狀演變過程。而不是籠統地說“難受,渾身不舒服。” 例如:“5個月前,發現月經不規律,之後腰背經常痠痛。有時候愛生氣,愛犯懶,不願意做事。” 也可以事先詢問媽媽,先梳理最嚴重、最困擾媽媽的問題。比如有沒有心慌心悸,頭暈耳鳴。如果媽媽不好意思跟醫生講述有關泌尿生殖系統的局部症狀,也可以提前寫下來,通過小紙條或者手機屏幕給醫生看。

梳理好之前的病史。 是否有基礎病,如心臟病、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 是否曾患精神類的疾病,如焦慮症、抑鬱症。 包括曾經做過哪些手術,尤其是和婦科有關的疾病和手術,這些情況都需要和醫生講明,藥物和食物過敏情況也要做出說明。

李靜製作的系列紀錄片《看不見的更年期》中,

對聽到更年期女性聲音的呼籲▐

幫助母親打消絕經激素治療的顧慮‍

更年期出現的各種問題,從根本上來說是雌激素出了問題。現代醫學認爲,在這一階段,可以進行以補充雌激素爲主的治療措施,也就是絕經激素治療。一提到激素治療,很多熟齡女性會有顧慮,本能地認爲“激素”是不好的。我們可以幫母親做好科普,並在醫生指導下科學地進行治療。值得注意的是,更年期治療是一個長期過程,當她開始使用絕經激素治療應對更年期綜合徵時,記得敦促媽媽定期到醫院進行科學評估。

爲母親制定更年期健康管理計劃

處於更年期階段的女性,除了補充激素之外,身體基礎代謝率會有所下降,代謝性疾病的風險將會增加。負面情緒帶來的心理壓力則會進一步放大對心血管造成的影響。這時可以結合她的身體症狀持續補鈣延緩骨質疏鬆,並制定應對更年期的運動計劃。可以陪媽媽一起考察社區周圍的廣場舞、太極劍,也可以選擇在健身房進行持續的鍛鍊。每週進行三次以上規律運動,每次達到中等強度,對抗脂肪的向心性分佈,減少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發生。

臺劇《俗女養成記》中的阿嬤坐上離家的公交車,

獲得屬於自己的時光▐

更年期讓女性失去生育能力,從另一個角度,也擺脫了強大的荷爾蒙的“控制”,讓女性完成從母親到自己的角色轉換。更年期是女性的第二青春。就像生命的一個環,進入一個新的高度,新的山峰,那是值得我們愉悅的事情。

如果能幫母親充分意識到更年期的好處,並在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裡讓她逐漸調適好心態,學會重視自我,拓展媽媽自己的朋友圈和生活圈,那麼你收穫的將是一個健康、快樂、對生活重拾好奇的母親。相應的,你也將會成爲她眼中一個平等、勇敢、有能力解決困難的同伴和女兒。如果母親曾有未實現的夢想,放下的愛好,現在正好重新撿起來,學唱歌、學繪畫,好好地補償自己。更重要的是,幫她找到人生的價值感。

美劇《無恥之徒》中,角色Karen雖有叛逆的一面,

但對待母親總有無盡耐心 ▐

Tips:關於更年期的母女共讀

更年期常常被視爲一個令人尷尬的話題,女性在經歷這一生命階段時,往往被簡單地告知“忍忍就好”。美國健康專欄作家珍西·唐恩的新書《更年期,不是忍忍就好》卻勇敢打破了這種沉默,以幽默真摯的筆觸,爲讀者揭開了更年期的神秘面紗,傳遞出一種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

這本書全面深入探討了更年期女性面臨的健康問題和應對之策。以一個個的病例故事,以及婦科內分泌臨牀上常見的症狀和疾病進行逐次展開講解,讓讀者感同身受,加強對更年期的認知及重視。此外,這本書還把探討領域拓展到更年期女性的社會心理困境,將社會輿論大環境與更年期女性的健康問題合二爲一,對更年期綜合徵這一典型身心疾病給出了新的解答。

文章來自《時尚COSMO》2025年5月刊

編輯:若菲

文:KOMA

視覺: 卞玉清

編 輯助理:徐夢然

排版:Julia

設計:姜黑勒久

圖源:新浪微博、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