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週四宗!半導體併購潮涌,四大子行業均涉及

併購六條發佈以來,A股進入併購重組新週期,半導體板塊更是掀起併購浪潮。

僅上週(3月10日~16日),就有4家半導體上市公司發佈併購公告,包括新相微(688593.SH)、北方華創(002371.SZ)、揚傑科技(300373.SZ)、華海誠科(688535.SH),涉及半導體設備、芯片設計、功率半導體、材料四個環節。

單週之內,半導體四大子行業涌現併購預案實屬罕見。第一財經注意到,上述四宗併購均爲同業間併購,上市公司擬藉此擴大經營規模,發揮業務協同效應。而交易細則各有不同,有的龍頭企業計劃用現金買下標的公司控制權,也有的需再融資完成併購。最引人注目的是千億龍頭北方華創延續平臺化拓展,公司擬分兩步走拿下芯源微(688037.SH)的控制權,這是年內半導體首筆“A吃A”。新相微、揚傑科技、華海誠科均需配套融資完成此次交易。

一週四例併購重組

國產平臺型半導體設備龍頭北方華創啓動了年內半導體首筆“A吃A”,公司計劃分兩步走拿下芯源微的控制權,進一步擴充產品矩陣。根據公告,北方華創擬以自有現金爲對價,協議受讓芯源微第二大股東瀋陽先進製造技術產業有限公司持有的1906.49萬股,交易對價約16.87億元。雙方已於3月10日簽訂了《股份轉讓協議》。

截至去年三季度末,北方華創的貨幣資金達119.24億元。3月15日,北方華創公告稱,爲滿足生產經營與投資的資金需求,優化債務結構,公司擬面向專業投資者公開發行公司債券,本次擬公開發行的公司債券規模合計不超過150億元。

北方華創的主要產品包括刻蝕、薄膜沉積、爐管、清洗、快速退火和晶體生長等。芯源微的主要產品包括塗膠顯影設備等核心工藝裝備。雙方同屬集成電路裝備行業,但產品佈局有所不同,具有互補性,有利於雙方協同效應的發揮。

其餘3家半導體上市公司均需通過發行股份完成此次併購。具體來看,揚傑科技擬收購東莞市貝特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貝特電子”)控制權,標的公司的創業板IPO受理於2023年6月,後於去年8月撤回IPO申請。根據貝特電子的招股書,2021年至2023年,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爲4.49億元、5.61億元及6.27億元,淨利潤分別約爲3392.49萬元、9025.17萬元和1.10億元,公司的主要產品有電力熔斷器、電子熔斷器、自恢復保險絲、一次性熱熔斷體及可復位溫控器等,主要應用於3C&各類家電、新能源汽車、光伏發電、儲能&軌道交通等領域。

華海誠科和新相微擬併購的標的公司營收規模都超過上市公司。半導體封裝材料廠商華海誠科擬通過發行股份、可轉換公司債券及支付現金的方式購買衡所華威電子有限公司(下稱“衡所華威”)70%股權並募集配套資金,交易價格11.2億元。若交易完成,華海誠科將持有衡所華威100%股權。

衡所華威的主營業務是環氧塑封料等半導體芯片封裝材料,公告顯示,2023年華海誠科、衡所華威的營業收入分別爲2.83億元、4.6億元。去年1~10月,衡所華威的營業收入爲3.9億元,淨利潤3381.43萬元。華海誠科去年前三季度的營收、歸母淨利潤分別爲2.39億元、3491.67萬元。華海誠科稱,本次交易完成後,上市公司在半導體環氧塑封料領域的年產銷量有望突破25000噸,穩居國內龍頭地位,躍居全球出貨量第二位。

顯示芯片經過兩年庫存去化、存量參與者淘汰後,今年有望迎來週期上行。3月14日晚,國產顯示芯片設計商新相微拋出併購計劃,配套融資方案與華海誠科類似,擬通過發行定增股份、發行可轉債及支付現金的方式,收購深圳市愛協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愛協生”),交易預計構成重大資產重組,交易價格待定。

由於顯示芯片的庫存出清仍未達到理想水平,參與者衆多導致低價競爭,新相微2024年增收不增利,公司實現營業收入5.07億元,同比增長5.61%,實現歸母淨利潤842.31萬元,同比減少69.41%。愛協生方面,2024年營收爲12.67億元,歸母淨利潤2056.49萬元,扣非後歸母淨利潤4189.92萬元。

就此次交易目的,新相微稱,公司與愛協生都處於顯示芯片設計行業,但業務側重點不同,交易將有助於雙方在產品品類擴充、研發優勢互補、供應鏈及銷售渠道融合等方面協同共進。

半導體設備、材料、模擬IC併購有看點

縱觀海外半導體龍頭廠商的發展歷程,收併購是壯大業務規模的主流路徑,併購重組有助於加強市場、技術、資金等資源整合,形成規模效應,促進產業鏈協同和優勢互補,從而提升行業整體競爭力。

近期,國內半導體設備、材料、模擬芯片等行業併購整合進程加速,意味着細分子行業已經進入發展新階段。接受第一財經採訪的分析師、半導體上市公司負責人認爲,本輪國產半導體併購潮由多方面因素共同推動。

首先是政策明確支持科技企業通過併購發揮產業協同效應。其次,2022年三季度起全球半導體進入逾一年半的景氣度下行週期,去年起行業景氣度逐步提升,部分消費電子行業需求復甦,AI/汽車等驅動端側應用創新不斷,機構對今年半導體需求景氣度普遍持有樂觀態度。

華東地區一名TMT分析師對記者表示,本輪半導體週期景氣度遠未達到頂峰,上市公司此時完成併購,有望隨着需求上行打開業績成長空間,預計半導體產業鏈的材料、設備、芯片設計環節未來會涌現更多併購案例。“材料和設備在全球範圍內都是高度集中的競爭格局,國產廠商經過最近5~6年發展後,已經具備一定經營規模、研發能力、資金實力和客戶積澱,市場份額只會越來越向頭部集中,新參與者以及規模較小的廠商或被併購或退出競爭。”上述分析師說。

設備和材料以外,業內認爲,國產模擬芯片行業具備較大併購重組空間。“不同於數字芯片,模擬芯片料號多、應用廣,相比製程的先進性,更強調產品穩定性、功率、能耗等指標。國產模擬芯片廠商頭部廠的產品品類千餘種,而美國德州儀器的料號上萬,該公司已累計實施數十次併購和剝離。政策支持下,國產模擬芯片企業有望以外延併購打開成長路徑。”上述分析師補充說。據第一財經不完全統計,政策發佈以來,納芯微(688052.SH)、南芯科技(688484.SH)、晶豐明源(688368.SH)、希荻微(688173.SH)、思瑞浦(688536.SH)等多家模擬IC廠商拋出了併購預案。

海通證券研報認爲,半導體設備併購是爲擴充產品線並獲得更多利基、創新性技術;材料環節併購是實現工藝know-how持續精進;模擬IC企業併購實現業務縱深發展、補強產品線。由於模擬行業自身產品迭代較慢、生命週期長、路徑依賴特徵不強、需要長期積累經驗及下游應用場景繁複等高門檻特徵,疊加頭部廠商通過持續併購拓展產品線,行業市場格局相對穩定,Top10廠商市場份額佔比呈現波動上升走勢,強者愈強趨勢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