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藥主動運補猶如移動彈藥庫 三種方式確保戰力使命必達
官兵操作叉動車,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將彈藥放置於車上,爭取作業時間。(記者尤韻婷攝)
官兵固定車輛與彈藥箱,確保運送過程穩定。(記者尤韻婷攝)
「彈藥主動運補」是戰力發揮重要關鍵,除「陸運」透過車輛載運至受補單位,也會配合火車班次進行「鐵運」,常見於長距離的運補任務。此外,結合臺灣南北重要港口實施的「海運」,則是外島彈藥運補主要方式;無論何種運補方式,官兵都要在新的空間完成儲位擺設,然後機動前推,過程宛如「移動的彈藥庫」,考驗官兵專業與細心程度。
國軍各彈藥庫除基本庫儲作業,平時亦依據需求單位提出的彈藥種類與數量,透過陸、海、鐵運等方式,依時完成彈藥裝載、運補。其中,除運補路線研擬、現地勘查等先期整備工作,還要依序完成清點、檢查「鉛封」、彈藥系固等作業環節,纔會進行最後的機動運補。
運補方式中,鐵運乃結合陸運實施。過程中,無論是初期將彈藥裝載至車輛,或是轉移至鐵運車廂,官兵要在約莫2坪大小的狹小空間內,在限時內立即思考彈藥箱件擺放的順序,並依箱件大小、彈藥屬性尋求最安全及節省空間運用的儲位,打造新的移動庫房,考驗官兵技術與經驗。
此外,由於彈藥庫主要建置在山區,陸運階段常面臨蜿蜒山路及連續陡坡等險要路況;除將木材或塑膠材質的防撞枕木,置於車上各棧板間固定彈藥,也藉此防範機動過程,因摩擦產生靜電引發危安。駕駛部分,除了路況掌握及速度配比,面對陡坡還需配合低速檔與腳煞交互運用,才能穩定控制車輛的抓地力,每個環節都不容忽視。
除了本島鐵、陸運,外離島彈藥運補主要仰賴海運,並結合臺灣南北重要港口實施。然而,海象變幻莫測,作業過程要與短暫的潮汐時間賽跑,否則會因爲潮差而延宕、甚至取消作業,是爭分奪秒的工作,需要完善的指揮管制與風險管控,方能確保任務順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