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河畔的時間長廊 在十三行博物館遇見古文明與現代浪漫
十三行博物館今天正式開館,臺北縣長蘇貞昌上臺致詞感謝各界幫忙,他身後即是博物館鯨背造型。圖/聯合報系資料照(2003/04/23 沈旭凱攝影)
十三行博物館是臺灣第一座考古博物館,1955年一架空軍飛機行經八里上空,突然間飛機上的羅盤出現磁力異常的反應,因而發現了此處歷史遺址。歷經地質學家、考古學家前來探勘,確認了這裡是史前遺址,文建單位和地方政府合力維護國家二級古蹟,十三行遺蹟轉變成保護層級更高的十三行博物館,因此於1998年興建了這座考古博物館,並於2003年4月24日開館。
【推薦閱讀】 清秀女店長竟是狠心殺人蛇蠍女 命案現場意外成爆紅打卡景點|2013 媽媽嘴命案 「回顧八仙樂園的巔峰與挫折 ─ 一場彩色派對引發的悲劇」
屬於北臺灣地區鐵器時代的十三行文化,是目前臺灣唯一確定擁有鍊鐵技術的史前居民。博物館設有遺址出土各項重要文物展示,詳細介紹了有關十三行文化。一千多年前,淡水河左岸居民的生活作息,隨着過往遺蹟的發現,住的是幹欄屋,用的是人面陶罐,這是我們現代人難以想像的生活方式。。
新北市文化局轄下有18處文化場館,而十三行博物館位於風光明媚的八里左岸,建築外觀以簡約的清水模爲設計,設有跨時空距離的時間長廊,以及放射狀鋼鐵軸線建成的鯨背沙丘,背脊如自由地奔向海洋的線條,該建築不僅曾獲臺灣建築獎和遠東建築獎,一度吸引許多新人取景拍婚紗,成爲拍攝婚紗熱門地點。
走訪十三行博物館認識文化遺址,除了可以增廣見聞,還能從八里遠眺對岸的淡水。館方也不時藉由各種寓教於樂方式,提供親子家庭同樂的活動,一方面推廣考古教育,另一方面結合其他周邊景點活絡入館人數。
十三行博物館昨日正式開館,邀請白雪劇團表演「看見十三人」,象徵十三行文化的重生。圖/聯合報系資料照(2003/04/24 遊順然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