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渡船頭燈杆是否遷移 文化保存與地方共識待定案

淡水渡船頭燈杆現況。(民衆提供)

擁有74年曆史的淡水渡船頭燈杆因淡海輕軌藍海線第二期路線規畫面臨遷移議題。新北市捷運局12日召開地方說明會,提出4種異地保存方案,經與會者討論,金色水岸公園及離岸堤成爲優先考量,但地方仍存不同意見,建議捷運局持續溝通,以確保文化價值與地方需求兼顧。

淡水渡船頭燈杆自1951年設立以來,曾作爲船隻入港指標,1980年代因都市發展與造陸工程而轉移至陸地。2023年新北市文化局將其公告登錄爲歷史建築,允許異地保存。隨着淡海輕軌藍海線第二期路線計劃與燈杆現址重疊,遷移方案成爲討論焦點。

捷運局12日舉辦地方說明會,提出4種異地保存方案,包括「金色水岸河濱公園」、「金色水岸離岸堤」、「觀潮廣場」與「淡水海關碼頭園區」,希望在修復燈杆的同時,也能延續其導燈功能及文化意象。建築師詹益榮表示,燈杆目前已失去原有的導航功能,且位於觀光老街的狹窄通道,影響行人通行,因此異地保存有其必要性。

會議中,地方代表對遷移方案表達不同意見。淡水民安里長鄭英和支持金色水岸公園與離岸堤方案,認爲能延續燈塔指引功能;議員蔡錦賢團隊也贊成離岸堤方案,指出該地視野開闊且施工便利。然而,議員鄭宇恩則提醒,離岸堤過去曾因景觀橋規畫引發地方反彈,若燈杆設於此,恐影響文資價值的傳播與民衆可及性。他建議捷運局應審慎評估,並確保未來燈杆周邊能有完善的解說與文化展示。

捷運局副局長王益翔表示,目前燈杆遷移已有共識,但仍涉及老街店家及殼牌倉庫的影響,後續將持續拜訪相關單位,並依照文資審議會的決定執行修復再利用計劃。他強調,捷運局將廣納地方意見,並於6月前提交完整報告至文化局審議,以確保歷史建築的文化價值獲得妥善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