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親媽拚翻身!簽下「這合約」害慘人生 淪揹債月光族

▲疫情期間禁止內用,導致許多小吃、店家收入銳減。(示意圖/記者李毓康攝)

記者潘姿吟、林緯平/專題報導

歷經2000年中期的卡債風暴,金融監管逐步收緊,銀行在授信放貸上更爲嚴格。這一變化,間接催生近年融資租賃貸款遭浮濫使用,加上受到疫情影響,「商品貸」、「機車貸」、「手機貸」,打着快速放款、強力過件、不管是信用小白、或是信用不良者皆可以貸款,但是其被藏着高額利息、巧立名目的加收費用,帶來更多爭議,讓借款者一不小心就跌落「債海」,導致欠款不斷累積。

《東森新媒體ETtoday》深入調查融資業亂象過程中發現,每一位受害者的遭遇看似各自獨立,背後竟幾乎都繫於同一個轉折點:疫情。絕大多數當事人的困境始於疫情衝擊,生活壓力陡增,經濟防線瞬間崩潰。

▲手機貸款相當方便,且快速審覈放貸。(圖/記者林緯平攝)

當中有一名經營火鍋店近十年的郭太太,疫情前月營收 60 萬,三級警戒後,營收驟降至 10 萬。她貸 50 萬紓困金,盼能撐過難關,孰料,疫情拖長、原物料成本翻倍,生意不見起色,她再貸 160 萬翻修設備、又借 60 萬迎合外送潮流,企圖逆轉頹勢,卻沒想到,那不是重生的起點,而是苦難的序章。

▲郭太太自述進行融資貸款的過程。

事實上,郭太太不是沒有想透過走正當管道,向政府申辦青年創業貸款,然而卻遭到打槍,再轉向商業銀行申請個人信貸,又因信用評分不佳遭拒。

就在那時,郭太太接到自稱中租的貸款推銷電話,說可以放貸60萬,不用擔保人、不用擔保品、不看聯徵。那一刻,郭太太像溺水的人抓到浮木。

郭太太自述:「我永遠記得簽約那天,對方笑得很和氣,什麼都說『沒問題、很快!』我問細項,他說:『後面會給啦,先簽。』合約沒給我看,只口頭說明:『前8個月每月還4萬,後期會遞減,只要按時繳完46萬,保證金會退。』我當場簽了,結果60萬貸款瞬間縮水,直接扣掉20萬保證金、2萬手續費,我實際只拿到38萬。」

最終火鍋店仍未見色,郭太太只能含淚停業,目前她在早餐店打工、晚上再到便利商店兼職,一天2份工,每個月收入大概5萬。但她銀行加上融資的債務總共將近300萬,每個月光還債就超過4萬,而她同時還要獨自撫養一位即將上大學的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