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江大橋等40年!多舛興建史一次看 流標7次!賴清德咬牙撥58億

▲淡江大橋16日舉行合龍典禮。(圖/記者林敬旻攝)

記者陶本和/臺北報導

淡江大橋16日舉行合龍儀式,工程進入最後完工階段,通車後能紓解關渡橋車流壅塞困境,提升淡水、八里與北海岸整體交通效能,不僅入選CNN 2025世界最重要建築,也是新北交通新篇章。回顧淡江大橋的興建歷史,橫跨藍綠執政時代,最早可回溯到1980年代首次提出,曾在馬政府時期2014年、2016年二度動工剪綵,完成第一標與第二標;一直到2017年,工程進入難度最高的主橋段(第三標),曾連續流標7次,最終時任行政院長賴清德覈定修正計劃,再增58億,順利在行政院長蘇貞昌時代動工。

回顧淡江大橋的歷史,可以回溯到1980年代首次提出興建計劃,到了1992年,爲了紓解中山高速公路的交通壅塞,因西部濱海快速公路計劃,再度提出興建。當時的行政院長郝柏村內閣,正式納入「六年國建」計劃。

不過,一直到2010年4月,行政院才覈定可行性規畫報告,預計全長約8.5公里,耗資新臺幣141億元;2014年時,環保署環境差異分析審查有條件通過,終於在同年10月,第一標舉行開工典禮,完成臺北港港區臨港大道段,長約460公尺;而第二標,長度約2,590公尺,於2016年9月22動工,淡水端車行箱涵(新民隧道)於2021年7月2日通車,八里端引橋於同年10月25日通車。兩次的動工剪綵典禮,都是由時任總統馬英九、新北市長朱立倫出席。

▲總統賴清德出席「淡江大橋合龍典禮」。(圖/記者林敬旻攝)

在2017年時,淡江大橋工程進入難度最高的主橋段(第三標)與聯絡道,因橋型特殊、技術門檻高,連續流標7次。在2018年7月,時任淡水的「蘇系」立委呂孫綾奔走下,請出前行政院長蘇貞昌打了電話給時任行政院長賴清德溝通。

據指出,蘇貞昌當時在電話中向賴清德表示,橋的兩邊已經好了(國民黨主政時第一標、第二標),主橋段還差58億,如果沒有撥款,以後只會越來越多錢。由於58億並非小數目,賴清德在其院長任內,仍覈定58億經費,整體總經費達到212.3億元。最終,在2018年11月,第三標第8次發包後終於決標。

2019年3月,蘇貞昌再次出任行政院長,淡江大橋第三標開工典禮,主橋段開始動工;而在2020年時,淡江大橋也正式納入臺61線,自此淡水端同時是臺61線起點。

不過,在工程期間,還是有諸如淡北道路北投端塞車、北市裡長與居民反彈的問題,蘇貞昌則召開多次會議重新設計淡北道路規劃,除了再提高淡北道路經費改善路線、也增加關渡新橋導流。此外,在2020年以後,施工期間又受到新冠疫情、缺工、原物料上漲、烏俄戰爭等各種挑戰的影響;在2023年7月,行政院長已經換成前副總統陳建仁,他的任內則再增加18.08億元經費,讓總經費來到230.38億元。

如今,淡江大橋最後一個鋼構節塊,編號「26B鋼橋節塊」,在昨天(15)運到淡江大橋下進行吊掛作業,並於今天正式進行合龍儀式,接下來還要裝設橋面護欄、隔音牆與防風柵,斜索也要施拉與檢核等,規劃最快明年5月份能順利通車。

▼淡江大橋最後一個節塊今合龍。(圖/公路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