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糕店卡位大醫院 醫嘆分級醫療失敗 1解方沒人敢講

醫師感嘆臺灣分級醫療推行十年來成效不彰,無法降低民衆醫療需求,讓醫院承擔超額成本。(示意圖/鄧博仁攝)

全臺急診量能吃緊,衛福部緊急開會研議應對措施,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內科醫師姜冠宇指出,有店家搬到大醫院營業,因爲人潮多可以賺更多錢,讓他感嘆多年推行分級醫療成效不彰,人潮聚集在大醫院,各家醫院被迫依靠非醫療收入才能補足損失。

姜冠宇醫師在臉書發文表示,發現醫院一樓的蛋糕店家即將搬到X大醫院,理由是去大醫院做生意會賺更多的錢,讓他感嘆「這也正是分級醫療十年來失敗的縮影吧」,醫學中心仍然是百貨公司等級的客流量,形成自給自足的消費生活圈,民衆的習慣完全沒有改變。

衛福部近日針對急診壅塞的狀況,祭出三大策略兩大改革,姜冠宇醫師指出其實醫界早已在做了,強調真正的改革是讓民衆見識醫療成本,「健保消費了所有救人於火熱的醫療專業人員,它隱藏了非常多事實而成爲政治工具」,從在大醫院就醫與住院的民衆還有餘裕在醫院商家消費,令他認爲改革決心真的不足。

姜冠宇醫師透露,許多醫院醫療業務做到壅塞,但醫事司查詢各家財報的「醫療本業」收支,幾乎無一家例外都是赤字,導致醫院須靠非醫療收入,像是停車場、美食街、附設安養院,才能維持年度營運。

姜冠宇醫師直言,英國美國醫院急性住院治療天數約4-6天,只有臺灣的一半,反觀臺灣健保是「鼓勵人消費醫療的」,給病人的優惠多,讓病人很喜歡住院,然後擠壓到醫療業務的給付,不斷在探醫院負擔底線。如果頻繁住院產生的超額成本是由病人家庭去承擔,相信病人寧可儘早回家,姜冠宇坦言「正途是要減少醫療需求,但是沒人敢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