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手套仍有4.5%感染病菌風險 醫曝洗手6大時機
國泰綜合醫院簡志誠院長( 左六)率領主管們共同響應世界手部衛生日宣導活動。(圖/國泰醫院)
臺大醫院今日(5)舉辦「手住抗藥新戰役」活動,響應世界手部衛生日,宣導手部衛生與抗生素抗藥性防治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院長吳明賢(左起)、臺灣大學副校長張上淳、衛生福利部常務次長周志浩、疾病管制署副署長曾淑慧、臺北市衛生局代表、臺大兒童醫院院長李旺祚5日出席。(陳俊吉攝)
生活中細菌無所不在,如半熟蛋、生食含有沙門氏菌、大腸桿菌,若傳染給嬰幼兒、長者或免疫力低下民衆,嚴重可能致命。醫師指出,新冠疫情緩解後,民衆對手部衛生重視程度下降,呼籲透過勤洗手,杜絕病菌傳播,尤其在6大時機使用肥皂洗手,能去除95%細菌、病毒,保護自己與他人健康。
每年5月5日爲「世界手部衛生日」,臺大醫院、國泰醫院紛紛響應,舉辦手部衛生宣導活動。國泰醫院透過手部衛教宣導演講、趣味遊戲等,強化民衆正確洗手的衛教知識;臺大醫院透過宣誓儀式、遊戲體驗及專業講解,期望提升病友與醫護人員對手部衛生、抗生素抗藥性防治的認識。
近年研究顯示,受過專業訓練的醫療人員,依照標準作業流程脫除手套後,仍有4.5%會受報病毒、細菌污染。國泰醫院院長簡志誠指出,「洗手」是杜絕病菌藉由手部傳染最簡單且有效的方式,許多民衆過度仰賴戴口罩、戴手套等方式,但即使戴手套,使用前後也都要洗手,因爲有些極微小的病菌,會穿過手套進入皮膚。
國泰醫院內科部副部主任暨感染科醫師陳立羣提醒,使用肥皂進行手部衛生,能去除95%以上的細菌和病毒,比酒精搓手更有效,尤其「吃東西前、摸過寵物後、回到家後、如廁後、在外玩耍後及擤鼻涕後」等時機洗手,可保護自己和他人健康。
陳立羣說,酒精噴手不是萬能,千萬不能忽略酒精殺不死的病毒,如傳染力強的腸病毒及諾羅病毒等。若家長未落實手部衛生,恐會造成嬰幼兒因此感染腸病毒,嚴重導致肝炎、腦炎和敗血症等併發症;感染諾羅病毒,可能導致脫水及電解質不平衡,進而抽搐,若延誤就醫甚至可能死亡。
全球抗生素抗藥性問題嚴峻,臺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表示,解決抗藥性問題,如同一場「無硝煙的戰爭」,抗生素扮演的角色如同飛彈,如何防止抗藥性,讓飛彈能發揮作用最重要。要對抗戰爭,最好的方法是將敵人阻絕在境外,透過勤洗手可以阻隔微生物、細菌,以防止感染,「預防勝於治療」。
臺大副校長張上淳表示,醫護人員的雙手會造成很多細菌、病毒傳播,醫護人員忙碌,有時會忘記洗手或沒時間洗手,可能增加細菌傳播。他強調,穿戴手套不足以提供完整有效防護,正確的手部清潔與衛生纔是防止感染、阻擋細菌產生抗藥性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