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去吃零食去玩!」 陸警「防拐測試」 測50人騙走13名娃
▲ 雲南怒江警方「防拐測試」 騙走13個娃 。(圖/翻攝 雲南怒江警方宣傳片,同下)
記者任以芳/綜合報導
大陸雲南怒江警方進行一場「防拐測試」,這場安全模擬測試,都有取得每位母親同意,並且在警方陪同躲在暗處觀察拍攝。民警用玩具、零食、「你媽媽讓我來接你」、動畫片等手法吸引測試,50名兒童裡竟然有13人輕易跟隨陌生人離開,暴露安全教育薄弱。
據大陸雲南怒江州官方媒體報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貢縣上帕邊境派出所聯合當地教育部門開展的一場「防拐測試」引發社會廣泛關注,主要檢驗幼兒園及小學低年級學生的防範意識。結果令人震驚,50名參與測試的兒童中,有13名孩子輕易跟隨「陌生人」離開。
民警在測試中運用了多種極具迷惑性的手法,有的以「媽媽讓我來接你」作爲誘餌,有的手持玩具聲稱「帶你去買更好的」,甚至有人假裝受傷請求孩子幫忙帶路。
▲ 警方馬上宣導不要相信陌生人、不要跟陌生人講話、不要吃陌生人手裡東西。
最令人意外的是,一名民警僅憑一部動畫片就成功吸引三名幼兒跟隨離開。這些手法均來源於真實案例的測試,反映出現實中拐騙手段的隱蔽性與多樣化。
影片來源
近年來,兒童拐騙案件中,犯罪分子常利用兒童心理弱點進行誘騙。2023年某地破獲的拐賣案件中,嫌疑人通過贈送「奧特曼卡片」成功誘騙多名兒童,測試結果與真實案件高度重合,凸顯防範教育的重要性。
對13名被「拐走」兒童的背景分析顯示,存在兩個共性特徵:一是家長日常安全教育流於形式,雖多數孩子表示「聽過不能跟陌生人走」,但在具體情境中無法辨別危險;二是在熟人社會環境中,兒童普遍缺乏警惕性,容易放鬆防範。
此次測試雖看似「殘酷」,實則充滿溫度,是一次未雨綢繆的教育行動。當民警將「被拐走」的孩子回到家長面前,許多母親即使知道是「測試」,還是憂心的當場落淚。這13次「失敗」,正是避免真實悲劇的寶貴教材。
專家指出,守護兒童安全需打破「受害者有罪論」偏見,建立「測試-反思-改進」的良性循環。家庭、學校、警方及技術平臺應形成合力,強化兒童對誘騙手段的識別能力和拒絕誘惑的勇氣。從怒江峽谷到城市街巷,每個孩子都應具備辨別危險的智慧,社會亦應爲他們營造安全成長環境。
▼ 零食、玩具、動畫片、帶你去好玩地方,都是誘拐兒童常見手法之一。(圖/翻攝 雲南怒江警方宣傳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