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來新格局!美中AI領域競爭是「迂迴循環」 學者:美國技術圍堵難長久

陸委會委託政大國關中心辦理「美中競爭下的中國大陸情勢與兩岸關係」國際研討會21日在臺北舉行。會中針對美中科技、貿易等地緣政治戰略競爭進行研討。記者黃雅慧/攝影

全球AI浪潮下,外界關注中美兩大國在AI領域的競爭會如何改變未來科技發展格局。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所所長劉孟俊21日表示,中美AI競爭並非線性競賽,而是迂迴循環,通過「中國追趕、美國圍堵、中國跨越、發散到全球」等階段循環,期間會觸發圍堵、適應之間動態平衡。這讓全球AI系統更碎片化,不是更融合。

陸委會委託政大國關中心辦理的「美中競爭下的中國大陸情勢與兩岸關係」國際研討會21日在臺北舉行。會中針對美中科技、貿易等地緣政治戰略競爭、中國情勢與兩岸關係等,邀請臺灣海內外學者進行研討。

劉孟俊會上發表論文指出,中國大陸AI競爭是演化系統「共演化框架」,有後發優勢、武器化相互依存與科技跨越式發展等三優勢。且中國大陸動用所有資源來進行追趕,同時建立開放創新平臺,讓阿里、騰訊與百度等私企參與。在方法上會採取跨越式發展,減少對高階GPU依賴,進行硬體替代,採用Risc-v框架等策略,市場上則把重點放在全球南方,推出價格便宜且「夠好」的解決方案。

也因此,劉孟俊說,未來全球南方不用大幅仰賴美國解決方案,未來會看到AI生態系不在是兩極化,不是美、中兩系統,全球南方也可以有自己的系統,呈現多極化市場格局。

換言之,中美AI競爭不是零和遊戲,會讓全球南方打造主權AI。從這個角度看,美國技術圍堵無法長久施行,美國得改變外交政策,未來全球治理不再是選擇立場,而是在碎片化生態系中,建立互通安全、資料安全、及可遵循的規範。

不過,歐盟方面或將利用貿易政策武器化來應對中國大陸帶來的挑戰。法國蒙田研究所國際研究主任暨亞洲常駐研究員杜懋之在會上表示,中國大陸帶來兩大安全挑戰:一是產能過剩、國家資本主義等引起市場扭曲帶來經濟安全議題;另一是中國大陸推動俄烏戰爭持續,這都威脅歐洲經濟。

杜懋之預計,未來歐洲會有更多針對中國大陸的貿易行動,比如反補貼、貿易防禦工具會出現,也有可能歐洲會限制市場準入範圍等等。且2026年G7主席輪值國回到歐洲時,相信歐洲會討論在中國威脅下的產品產業因應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