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CEO不帶國務卿?特朗普誠信訪華,魯比奧遭打臉,感到制裁威力
帶CEO不帶國務卿?特朗普誠信訪華,魯比奧遭打臉,感到制裁威力
6月28日,一則關於特朗普準備訪華的消息在國際社會激起了不小的波瀾。
這次計劃中的訪問,與拜登過去四年一直沒有涉足中國的沉默形成鮮明對比,被認爲是中美關係風向變化的信號。
《日經亞洲》等外媒透露,白宮正在爲特朗普總統的訪華行程緊鑼密鼓地做準備,很可能會在今年晚些時候成行。
最引人關注的,不只是特朗普本人,更是他準備帶來的“豪華團隊”。比起傳統政要組合,此次訪華成員更傾向於美國商界的頂級人物。
曾幾何時,特朗普率包括馬斯克、黃仁勳和黑石集團施瓦茨曼在內的企業大佬,用“資本親善”打動了沙特。如今這套劇本,看起來有望在中國再演一遍。
雖然馬斯克因公開與特朗普決裂,名單可能會有所調整,但特朗普依舊希望拉上一批企業巨頭,通過利益捆綁推進兩國合作。這種方式,簡單直白,也容易被雙方市場接受。
不過,這次代表團裡沒有出現國務卿魯比奧的名字,讓人們看到了白宮內部權力格局的微妙變化。
魯比奧近年來對華咄咄逼人,還因爲個人立場被中國連續制裁,甚至連入境資格都沒有。他主張通過簽證限制、高科技封鎖等措施向中國施壓,可惜效果不算理想。
反觀財政部長貝森特,隨着中美經貿接觸的深入,他逐漸成了對華談判的關鍵人物。貝森特靠支持協商、降低關稅和穩定合作贏得不少企業支持,甚至在國會聽證會上直接表態,坦言只有合作才能讓中美經濟實現雙贏。
內部派系鬥爭下,顯然主張務實談判的聲音逐漸佔了上風,強硬派正被邊緣化。
貿易問題依舊是此次訪問備受關注的核心。上個月美方延續加徵對華“對等關稅”,僅僅持續一個多月,就被迫與中方達成協議撤回了一部分。
美國也保留着關稅做談判籌碼,後續能否鬆口還要看這次訪華成果。
與此同時,關卡還不止於經濟——臺海、南海等地緣議題如果繼續成爲中美之間的“火藥桶”,特朗普的行程很可能被攪黃。
而在全球複雜局勢之下,比如中東和俄烏突發事件,美國在國際舞臺上的注意力如果被分散,也可能導致計劃變數。
雖然距離成行還有不確定性,但這次特朗普主動示好、帶企業家前來,無疑預示了中美之間務實交流的新跡象。觀望和博弈仍在持續,雙方能否藉此窗口期取得突破,還要看接下來世界局勢怎麼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