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看亮點·中國向前】 新能源汽車提升內功

劉懿豔代表:車企出海步伐加快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手機和電腦、智能機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終端以及智能製造裝備。“在智能化、電動化等技術賦能下,新能源汽車的本質屬性已從傳統機械產品轉變爲高科技產品。”全國人大代表、上汽大衆汽車有限公司人事與組織執行副總經理劉懿豔說。

2024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再上新臺階,年產銷量、出口量再創新高,長續航插電混動和增程技術產品得到海外用戶認可。

“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全球化佈局進一步提速,呈現出由此前憑藉成本優勢的產品出海轉變爲依託創新優勢的技術出海新趨勢。”在劉懿豔代表看來,技術出海帶動企業的創新成果走向世界,給汽車研發、生產、銷售等各環節帶來深遠影響,同時也意味着在全球範圍內進行知識產權競爭。我國智能電動汽車企業在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同時,要加快提升知識產權出海能力,使其更好匹配自身產品與技術的出海步伐。

劉懿豔代表建議,爲助力更多智能電動汽車企業全球化佈局,要加大對企業在海外專利佈局方面的政策引導和支持力度,提高海外專利申請質量和效率,幫助其更好降低專利出海成本,進一步推動全產業創新發展。一方面,建立專項專利資助機制,鼓勵和引導智能電動汽車企業加大海外專利申請、資金投入;另一方面,加強國際交流合作,積極參與國際專利規則的制定和修改,強化有效透明的監管機制。

“通過建立國家層面智能電動汽車技術的專利情報和風險預警系統,進一步提升知識產權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劉懿豔代表認爲,可藉助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實時監測並分析全球範圍內的專利動態和風險信息,爲企業提供專利信息查詢、深度分析和風險預警等服務,爲智能電動汽車企業出海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經濟日報記者 紀文慧)

楊洪明委員:核心技術革新突破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作爲新興產業代表,新能源汽車產業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全國政協委員、民建湖南省委會副主委、長沙理工大學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常務副院長楊洪明表示,我國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不斷突破,智能化、網聯化、電動化深度融合,既推動了交通領域綠色轉型,也爲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帶來了新的挑戰與機遇。

楊洪明委員認爲,動力電池作爲新能源汽車與新型電力系統雙向互動的核心載體,性能提升和安全保障至關重要。“動力電池在車網互動技術中發揮着關鍵作用,新能源汽車與電網之間實施雙向能量交換,支撐電力系統削峰填谷和新能源高效消納。此外,動力電池在儲能領域的應用日益深化,儲能電池在電網負荷低谷時充電、高峰時放電,有效平衡發電和用電功率,優化電網運行效率。”楊洪明委員說。

“要更好實現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需在技術、市場和政策等方面持續發力,推動相關核心技術革新突破。比如,積極研究更高能量和功能密度的鈉離子電池、鋰離子電池、氫燃料電池等新材料、新技術,實現儲能材料由‘製造’向‘智造’轉型。”楊洪明委員表示,可以進一步加大對儲能材料產業鏈的政策支持力度,依託新能源汽車整車生產企業,打造儲能材料—新能源汽車—儲能電站產業鏈,構建上下游合作體系。

在楊洪明委員看來,儲能系統充電、放電模式靈活多樣,多場景適配能力爲新型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提供重要支撐。楊洪明委員建議,建立健全儲能參與電力市場機制,推動新型儲能容量市場化,執行分時段動態價格,建立應急保供應用中的成本覈算機制,保障儲能投資運營收益與儲能產業的較高投資回報率,進一步推動產業發展,形成現代化綠色產業創新鏈條。(經濟日報記者 覃皓珺 謝 瑤)

王志平代表:協同創新構建集羣

“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條較長,不能靠個別企業、少數區域單打獨鬥,必須通過協同創新、產業協作推動產業集羣發展壯大。”全國人大代表、天津市西青區區長王志平表示,天津市西青區產業基礎較好,擁有新能源汽車、車聯網、高端裝備等重點產業。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11年來,三地優勢互補、相互賦能,尤其是在汽車領域,天津市西青區推動汽車零部件企業發展,積極融入京津冀新能源汽車供應體系。

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王志平代表建議,一是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相結合。發揮先進製造產業優勢,進一步優化創新服務生態,完善全鏈條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建立前沿技術場景試驗區,出臺專項支持政策,促進更多科技創新成果轉化落地,打造京津冀科技成果中試轉化優選地、區域創新網絡重要樞紐。二是推動供應鏈與產業鏈相結合。用好行業協會、重點產業鏈聯盟、創新聯盟等資源,梳理完善汽車產業配套圖譜,組織產業鏈撮合對接活動,搭建當地與京津冀整車頭部企業及其一級、二級供應商的對接溝通平臺,推動更多汽車零部件企業融入知名新能源汽車供應體系。三是推動成龍配套與成鏈成羣相結合。圍繞集成電路、車聯網等重點產業鏈延鏈補鏈強鏈,加快推進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建設,引育毫米波雷達、傳感器等智能駕駛關鍵零部件企業,促進“車路雲網圖”一體協同發展,搶佔智能駕駛等產業新賽道。

王志平代表表示,在協同創新方面,天津市西青區深化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合作,天開西青園與20餘所北京高校建立合作關係。在產業協同方面,天津市西青區已成立駐京招商中心和科創中心,舉辦系列招商推介活動,積極服務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經濟日報記者 周 琳)

張興海委員:智能網聯不斷升級

“新能源汽車智能化、網聯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優勢越來越突出。”全國政協常委、賽力斯集團董事長張興海認爲,智能網聯不僅是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方向,也是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抓手。新能源汽車正朝着依靠高端技術和智力資源發展的新模式轉變,智能駕駛、智能電驅、智能車控、數字孿生等技術,爲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持全球領先提供了強大驅動力。

DeepSeek等大模型橫空出世將給新能源汽車的智能化帶來深遠影響。“比如我每天駕駛的智能電動汽車,可以看作大號的車載大模型工具。”在張興海委員看來,“人駕+智駕”的方式不僅讓出行變得更輕鬆、高效、安全,也推動汽車、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多個領域融合發展。

張興海委員特別提到,汽車產業鏈條長、關聯度高,原先的垂直供應鏈體系正向着全新的網狀供應鏈體系轉換,新能源汽車的智能化、網聯化將對上下游產業起到積極的帶動作用,協同創新趨勢更加明顯。

張興海委員介紹,賽力斯積極發揮鏈主作用,推進產品集成化、智造集聚化,已構建起囊括衆多頭部供應鏈企業的更開放、更有活力的生態體系,共同設計、共同研發、同步生產。在他看來,新能源汽車發展智能化、網聯化,走的是軟件定義汽車的技術路線,因此需要推動“兩個跨界融合”——一是技術和產品融合,即軟件技術和汽車技術到產品的端到端融合;二是產業融合,即整車企業+ICT(信息通信技術)企業+供應鏈企業+終端用戶服務企業等汽車全產業鏈的端到端融合。

目前,各車企在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方面的創新實踐如火如荼,安全始終是必修課。張興海委員認爲,智能化體驗,必須以安全爲底座;安全底座,要靠智能化技術來實現。“安全夯得越實,智能網聯纔有更高突破。”張興海委員表示,車企不僅要將傳統汽車的被動安全和主動安全做得更紮實可靠,還要強化動力安全、數據安全以及隱私保護、網絡安全等智能安全解決方案。(經濟日報記者 曾詩陽)

何小鵬代表:基礎設施量質並進

在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快速增長的背景下,我國補能基礎設施體系通過技術創新與模式優化,實現“量質並進”的顯著提升。截至1月底,全國充電基礎設施數量超過1300萬臺。“新能源汽車補能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運營,正由‘各自爲戰’轉向協同發展。”全國人大代表、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說,車企間持續加強互聯互通,有助於拓展補能網絡。在協同化生態建設實踐中,行業技術標準也會逐步形成和完善,從而推動補能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提速,爲用戶帶來更多便利。

平衡不同地區、不同場景的新能源汽車充電需求是行業難點,也是大衆關注焦點。何小鵬代表認爲,要推動構建覆蓋廣泛、規模適度、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的高質量充電基礎設施體系,比如在高速公路、核心商圈等高頻需求區域部署超充樁,在低需求區域則以快充或慢充爲主,兼顧經濟性與便捷性。

何小鵬代表表示,未來汽車將實現全場景智能輔助駕駛,基礎設施體系必須緊跟智能化發展速度。一方面,着力開發智能充電樁。目前小鵬汽車引入了智能功率分配技術,能夠根據車輛的實際需求動態調配充電功率。另一方面,增加智能尋樁功能,讓用戶快速找到適合的充電站、充電樁,不斷優化用戶體驗。

“充電樁還擁有巨大的海外發展潛力。”何小鵬代表說,2025年小鵬汽車將逐步拓展海外充電佈局,從海外車機服務平臺打造開始,爲車主提供找站、尋樁、結算等充電服務。同時,通過儲充設備試點,以更廣、更快、更低成本佈局海外充電網絡。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發展綠色低碳經濟。何小鵬代表表示,小鵬汽車將繼續在能效優化、充電智能化、能源回收等領域加大投入,降低全產業鏈碳排放。(經濟日報記者 張 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