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州宣漢:開展作風問題教育整頓 大力推行“一線工作法”
近期,達州市宣漢縣在作風問題教育整頓工作中,緊緊扭住鄉鎮幹部“機關化”傾向問題,大力推行“一線工作法”,讓廣大鎮村幹部走出機關,走到田頭,把羣衆熱切期盼的實事辦到羣衆心頭,受到羣衆交口稱讚。目前,宣漢縣信訪積案存量同比下降30%,到縣集訪量同比下降50%。
上門問事:問題在一線找,走村更“走親”
“王書記,我孫女想轉學回來讀書,對戶口遷移和轉學手續等事情很不瞭解……”宣漢縣東鄉街道黨工委副書記王豔接到了育才社區李阿姨的諮詢電話。
今年初,王豔聯繫掛包東鄉街道育才社區。最初他敲響李阿姨門時,李阿姨對這個年輕的街道辦領導極不信任、甚至反感,當聊起社區存在問題時,李阿姨吞吞吐吐、若有隱瞞的說了幾個“老舊小區”的小問題,沒想到王豔馬上作出安排,沒幾日就得以解決。自那以後,王豔與李阿姨經常聯繫,在社區碰面時,總嘮一嘮家常、聊一聊變化。
據瞭解,爲防止問題查擺出現“找不準、找不全、找不實”等流於形式情況發生,宣漢縣鄉鎮(街道)包村領導、村幹部根據日常瞭解情況,帶着對標自查出的問題,擬定政策宣傳、上門服務、問需問計“三張清單”,一戶一戶上門攀親,一村一村解剖麻雀,有效促進鄉鎮(街道)幹部主動走到羣衆中去,把工作做到家門口,有事幫辦促成、無事交心聯心。
截至目前,宣漢縣收集意見建議3546條,共查擺出涉及村集體經濟發展、人居環境整治、基礎設施建設等5大類問題2314條。
下沉議事:良方在一線尋,會診更“慧診”
“鎮上領導在村裡開大會,專題研究我們村集體經濟發展問題,還問我們意見,這擱以前想都不敢想!”提及此事,宣漢縣峰城鎮仁義村村民牟均興奮不已。
仁義村,一個距縣城近70公里的高海拔山村,曾是脫貧攻堅重點村。鎮黨委爲徹底改善人居環境,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讓羣衆過上好日子,最終確立發展種植車釐子。此產業“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嬗變,充分凝聚了幹部的心血,羣衆的智慧。現如今該村集體收入已是遠近聞名的“百萬村”,種植規模達到了1000餘畝,產量近10萬斤左右,預計產值500多萬元,直接帶動園區100餘戶羣衆持續增收,戶均增收近8000元。
作風教育整頓,找準病竈是前提,對症下藥是關鍵。宣漢縣鄉鎮幹部去“機關化”後,各鄉鎮(街道)幹部堅持眼睛向下、關口前移,更多幹部下沉到村、走訪進戶,採取“村民大會、院壩會、田坎議事”的方式,會診問題的難點、堵點,“慧集”更多來自羣衆的“土辦法、好建議”,爲村域發展提供決策參考,有效實現“用羣衆智慧解決羣衆疑難”的效果。
今年以來,全縣各鄉鎮(街道)通過“田間法庭、巴山夜話、壩壩會”等形式現場解決羣衆鄰里矛盾、土地糾紛、贍養爭議等4500餘起,爲民辦實事好事6000餘件次。
一線辦事:整改在一線抓,見效更“見笑”
“進農戶、說土話、辦實事,我們既學會了做羣衆工作,又學會了做農村工作,對我們的成長進步有很大的幫助,關鍵是老百姓還認可!”宣漢縣白馬鎮選調生楊苗苗感嘆道,“走出機關到田間地頭,凝聚了人心、拉緊了幹羣關係……”
“以往辦個事情來回跑,有時去了領導還不在……”不到5分鐘就辦完了社保生存認證的蒲江街道居民王應梅,抑制不住內心喜悅的心情,笑意推滿了眉梢,翹起大拇指說,“現在太安逸了,行動不便的村民還可以享受上門幫辦、延伸包辦服務。”
宣漢縣聚焦查擺出的問題,堅持把問題整改在羣衆身邊,建立查擺問題和風險隱患清單,細化整改措施,明確整改時限,分類施策,精準整改。對一般性問題責成幹部自行整改,對典型問題實行掛牌督辦、限期整改。鄉鎮(街道)領導班子帶頭、幹部全員參與,動真碰硬找問題、直面問題抓整改,一件接着一件改,一茬接着一茬幹,直到問題徹底解決,讓羣衆對整改成果可感可及、滿意爲止。對整改不到位、不徹底,羣衆不滿意的嚴肅追責問責。
截至目前,宣漢縣37個鄉鎮均建立整改臺賬,立行立改事項536條已全部整改到位,限期整改事項1778條正在一線全力推進中,鄉鎮幹部“機關化”傾向得到了有效根治。(張平、黃紅財、龔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