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折也退不了
印象中,這是前所未有的一幕
從上個月開始,耶魯大學捐贈基金打折出售旗下私募股權資產,交易規模高達60億美元,創投圈轟動一時。最新交易細節來了:儘管耶魯出售資產中不乏頂級機構的基金份額,但幾乎沒人出價。
換言之,打折也賣不掉。
“這是私募股權流動性危機的一抹縮影。”競天公誠律師事務所負責美元基金業務的盧羽睿律師告訴投資界,越是急於出售,越會被買家狠狠壓價。
猶記得去年北京某老牌VC跟我們分享一段經歷:帶着被投企業見了200多家投資機構聊老股出售,但無人出價。一級市場流動性困境,歷歷在目。
LP拋售
“打折也賣不掉”
事情始於上個月,耶魯大學扔出一記驚雷耶魯捐贈基金宣佈出售旗下私募股權資產。這筆交易高達60億美元,是耶魯首次大規模出清私募持倉,也是全球最大一筆由LP發起的S交易。
一時間,創投圈激起千層浪。
成立於1890年的耶魯捐贈資金,在傳奇投資人大衛·斯文森帶領下,從1985年開始重倉VC/PE等資產,30餘年時間創下超過30倍增長。“耶魯模式”被捧上神壇,引發全球養老金、捐贈基金、家族辦公室競相效仿。
“我們又在親歷時代。”身邊美元基金朋友發出感慨。要知道即使在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耶魯大學捐贈基金從未出售任何資產。
昔日的LP鼻祖,如今也到了打折抽身的時刻。負責推介耶魯這一出售資產的公司告知潛在競標者,預計資產價格是面值的90%左右,折讓10%。不過有機構隨後透露,耶魯報價還有約15%的折價。
然而,現實比預想的更爲殘酷英國《金融時報》援引知情人士透露,耶魯捐贈基金急於在今年6月底財年結束前完成交易,出售資產中不乏頂級機構業績優異的基金份額。但“誘餌”失效了,目前整組資產包的報價寥寥無幾。
“當賣家別無選擇,急於擺脫流動性差的資產時,只會讓買家肆無忌憚壓價,給出更低的價格。”盧羽睿律師告訴投資界。
折扣越來越大。全球投行傑富瑞報告顯示,去年LP主導的S交易定價較高,比面值折讓約5%~6%。據知情人士透露,近期一些交易的折讓幅度有所增加,在10%~20%之間。
拋售潮似乎悄然開始。幾乎同一時間,哈佛大學捐贈基金宣佈出售總額約10億美元的私募股權資產。哈佛校友、華爾街大佬比爾·阿克曼隨即公開潑冷水,稱只有接受“大幅折扣”,哈佛纔有可能出售成功。
計劃出售資產的還有德州理工大學,不過由於市場波動導致出價低得令人無法接受,該大學捐贈基金稱不會出售全部私募基金資產。
甚至先於競爭對手賣出去,比賣得低更重要。一家美元基金合夥人做出判斷當下市場環境裡,對於賣方而言,執行確定性的能力比定價的最後一個百分點更爲重要。
盧羽睿律師提醒一點:“最危險的信號是,退出窗口是否已經關閉了,才讓美國捐贈基金規模數一數二的大學做出這樣的處置。”
流動性危機
“與其說LP們在重新配置資產,不如說是當下流動性危機的一抹縮影。”正如盧羽睿律師所言,這可能只是一個開始。
貝恩公司報告指出,私募基金持有的被投企業數量已達2.9萬家,待退出資產規模已至3.6萬億美元,其中一半已持有五年以上,亟需等待變現。然而交易活動冷淡,疊加IPO市場降溫,退出困境愈演愈烈,首當其衝的是付出真金白銀的LP。
“我沒有看到任何回報,過去五六年GP們沒有給我任何現金回報。”一位超高淨值LP忍不住抱怨。
如此一幕,國內LP心有慼慼。“一級市場絕大多數GP不僅不能賺錢,可能連本金都收不回來。”深圳一位母基金大佬直言。
一切的核心還是退出。清科研究中心報告指出,截至2024年底,在基金業協會備案的基金中,包含母基金和直投基金,共計6.46萬億規模的基金進入延長期,9.83萬億規模的基金進入退出期。換言之,退出+延長期的基金規模已經達到16萬億,市場退出壓力極大。
深創投原董事長倪澤望在最新公開演講中透露一組統計數據2015年以來成立的部分基金,基金回本率(Distributions to Paid-In Capital,DPI)大於0.5的屬於小部分,大部分存續期10年以上基金的DPI小於0.5。這意味着,多數LP的本金回籠還不到一半。
這顯然與LP的流動性預期相悖。如我們所見,這兩年創投圈內出現不少LP因回報低而拉橫幅、上門維權等極端事件。警惕LP極端情緒,開始成爲一些機構募資部門的頭等大事。“每次彙報LP的時候都要給他們做心理按摩。”一位IR朋友感嘆。
她說起愈發緊迫的募資壓力,“這兩年盲池基金募資十分艱難,市場上的錢在經過這麼多年的教育後已經能分辨出想要什麼了,‘人傻錢多’的時代一去不復返。”
情況正如倪澤望所言:“目前,國家一直在鼓勵長期投資、耐心資本,但整個創投行業賺錢效應並不明顯。要支持行業發展,首先得讓行業能賺到錢,否則沒有人願意投資。”
賺到錢纔是硬道理
降低預期
看不見回報,私募股權的黃金時代似乎漸漸遠去。
目之所及,由退出難引發的流動性危機正深刻影響着一級市場各個環節,“募投管退”的良好循環將被打破這是所有人都不願看到的一幕。
科勒資本調查顯示,市場中的“殭屍基金”越來越多。所謂殭屍基金,指多年來沒有退出,也沒有後續基金的機構。看似還活着,實際上已沒有足夠資金來投資新公司。64%的LP認爲,目前已投的基金管理機構中至少有一家將在未來兩年消失。
生存考驗之下,所有人開始調整姿勢。正如Lightspeed Venture(美國光速創投)最近宣佈成爲註冊投資顧問(RIA),未來將更多資金投向初創公司股權以外的資產類別,如公開市場股票、S基金、加密貨幣等,擺脫了傳統的風險投資模式。
在此之前,紅杉資本(Sequoia Capital)、A16z、General Catalyst、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等頂級VC已經跨出這樣一步撕下傳統VC標籤。A16z創始人之一本·霍洛維茨甚至在最近一次採訪中直言:“傳統VC模式已死。”
這被認爲是在市場週期變化、退出通道收窄現狀下的一種轉身,同時也將爲基金帶來更大的募資空間,吸引更多LP進場。
積極求變的情景也在這邊上演。
同樣地,國內LP也收緊了口袋。北京一家科技基金合夥人曾在投資界百人會上直言,創投行業十五年整體DPI不達預期,是當下市場化資金退坡的主要原因。分化在加劇,一些GP就這樣悄無聲息地消失了。
爲了繼續留在牌桌上,部分GP開始主動縮減基金規模,向LP退回部分或者全部資金;多數GP爲了平衡基金收益,主張覆蓋全週期投資;更多GP不再只依賴IPO退出,開始打包出售S資產,以返還LP現金。
“創投行業已經進入出清時代。”毅達資本董事長應文祿此前表示,目前機構新備案數量減少,行業“殭屍型機構”數量增加,未來行業將從“勝者爲王”過渡到“剩者爲王”,出清將成爲這個行業無法繞開的話題。
洗牌之下,適者生存是亙古不變的道理。而於VC/PE而言更核心的問題在於,退出不是時間的問題,也不是能不能的問題,而是到底能不能賺到錢。此時此刻,達晨財智合夥人、高級副總裁邵紅霞的那句話言猶在耳
“這個行業的信任很難得,但是賺錢纔是硬道理”。